伟德BETVlCTOR1946
化学专业
课程教学规范汇编
伟德BETVlCTOR1946教务处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
目 录
1. 《无机化学A》课程教学规范
2. 《无机化学实验A》课程教学规范
3.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规范
4. 《分析化学实验A》课程教学规范
5. 《有机化学A》课程教学规范
6. 《有机化学实验A》课程教学规范
7. 《物理化学A》课程教学规范
8. 《物理化学实验A》课程教学规范
9.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规范
10.《综合化学实验1》课程教学规范
11.《化工原理B》课程教学规范
12.《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规范
13.《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规范
《无机化学A》课程教学规范
一、无机化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
《无机化学A》是化学专业大一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材料化学、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化学相关本科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无机化学A》处于中学教学和大学教学的连接点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无机化学A》理论性较强,知识结构系统,其内容涵盖了《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等课程的一些内容,为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提供必备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德,使学生具备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继续学习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A》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与讨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热力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配位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主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用途。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应用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去学习和解释一些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化学反应的本质,能从宏观角度(热力学原理及多重平衡原理)及从微观的角度(结构原理和元素周期律)去学习、研究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知识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以及基础电化学等基本原理。即掌握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核外电子排布,牢固掌握元素的基本性质及其周期性的变化规律。牢固掌握用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解释分子形成过程和分子的特性,了解离子键理论和金属键理论。牢固掌握利用热力学的理论观点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性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牢固掌握化学热力学的一些计算。牢固掌握化学反应平衡中酸碱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牢固掌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牢固掌握用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解释配合物的形成和配合物的性质,掌握配合物的异构现象和配合物的命名。掌握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及其一些基本的计算。了解波尔理论及薛定谔方程的基本观点。掌握重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及反应性的变化规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品德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全面认识,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巩固专业思想,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无机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
(一)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学时分配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提供的是知识体系的最小集合,是该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选修知识单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学规范,选修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不同特色。无机化学A课程的知识体系由5个知识领域和24个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核心知识单元20个,选修知识单元4个。
知识领域1:物质结构基础
知识单元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2:分子结构(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3:晶体结构(核心) 4学时
知识单元4: 配位化合物(核心) 4学时
知识领域2: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
知识单元5:化学热力学基础(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6:化学平衡(核心) 4学时
知识单元7:化学动力学基础 (核心) 4学时
知识领域3:水溶液化学原理
知识单元8:水溶液(选修) 2学时
知识单元9:酸碱平衡(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0:沉淀溶解平衡(核心) 4学时
知识单元11:电化学基础(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2:配位平衡(核心) 4学时
知识领域4:元素化学(一) 非金属
知识单元13:氢和稀有气体(选修) 2学时
知识单元14:卤素(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5:氧族元素(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6:氮 磷 砷 (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7:碳、硅、硼(核心) 6学时
知识领域5:元素化学(二) 金属
知识单元18:s区元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核心) 4学时
知识单元19:p区元素(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20:ds区元素(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21:d区元素(一)第四周期d区元素 (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22:d区元素(二)第五、第六周期d区金属(选修) 4学时
知识单元23:f区金属 镧系与锕系金属(选修) 2学时
知识单元24:核化学(选修) 2学时
(二)课程知识体系描述(见附录1)
上述课程知识体系概要说明本课程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以及哪个单元是核心,哪个单元是选修,所需的参考学时数等。课程知识体系中关于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详细描述在附录1中给出。
四、无机化学课程描述(见附录2)
有关课程名称、参考学时与学分、概述、前导课程、课程提纲及说明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在附录2中给出。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堂讲授
1.课堂讲授内容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涵盖知识单元1)
分子结构(涵盖知识单元1)
晶体结构(涵盖知识单元1)
配位化合物(涵盖知识单元1、2)
化学热力学基础(涵盖知识单元2)
化学平衡(涵盖知识单元2)
化学动力学基础(涵盖知识单元2)
水溶液(涵盖知识单元3)
酸碱平衡(涵盖知识单元2、3)
沉淀溶解平衡(涵盖知识单元2、3)
电化学基础(涵盖知识单元2)
配位平衡(涵盖知识单元2、3)
氢和稀有气体(涵盖知识单元4)
卤素(涵盖知识单元4)
氧族元素(涵盖知识单元4)
氮、磷、砷(涵盖知识单元4)
s区元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涵盖知识单元5)
p区元素(涵盖知识单元5)
ds区元素(涵盖知识单元5)
d区元素(一)第四周期d区元素(涵盖知识单元5)
d区元素(二)第五、第六周期d区金属(涵盖知识单元5)
f区金属 镧系与锕系金属(涵盖知识单元5)
核化学(涵盖知识单元5)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提倡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方式,使两者优势融合,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兼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配合一定的现场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和课外作业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努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力求达到最佳授课效果。
3.教学手段
我们以多年教学中使用的教案为基础,筛选和优化出教学内容脚本,以Powerpoint为主体软件, 配合与化学结构和分子图形紧密相关的Chemoffice等绘图软件,开发研制出一套基础化学原理辅助教学课件。在课件中,我们制作的平面图形,比例精确,色彩线条分明;三维图形(包括自制的教具模型)逼真,立体感极强。图形可根据教学讲授需要,进行拆分和组合,可分层次或逐一组合成一体,进行讲解,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演示效果。充分使用网络,使学生大大开阔视野,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答疑和讨论,增进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习题课
习题课是大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一段时期的课程之后,就会安排开设一堂以讲解习题为主要内容的习题课。一般包括:整理前阶段课程的知识要点,分析作业题中的错误及讲解习题。
在习题课上,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会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练习,会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更深入地理解和巩固基本理论;通过引导学生做好阶段小结,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因此,习题课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检查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尽量精选一些能巩固所学知识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学习
无机化学A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布置学生自学的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并利用网络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复习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课外指导
课外指导主要是切实做好课后对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辅导和答疑,一般来说,讲授1个知识单元答疑1―2次。时间可安排在学生自习时间,解答学生本章学习存在的问题,如有普遍性问题可集体辅导。
六、课程考核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根据无机化学A课程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方法主要是指课程成绩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根据每学期上课的具体情况,最终成绩的评定为: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卷面成绩各一定的比例。
七、说明
(1)本课程总学时112学时,24个教学单元。
(2)在保证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等做适当调整。
八、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0.
附录1无机化学A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知识领域物质结构基础
知识单元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2:分子结构(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3:晶体结构(核心) 4学时
知识单元4: 配位化合物(核心) 4学时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5:化学热力学基础(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6:化学平衡(核心) 4学时
知识单元7:化学动力学基础 (核心) 4学时
知识领域水溶液化学原理
知识单元8:水溶液(选修) 2学时
知识单元9:酸碱平衡(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0:沉淀溶解平衡(核心) 4学时
知识单元11:电化学基础(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2:配位平衡(核心) 4学时
知识领域元素化学(一)
知识单元13:氢和稀有气体(选修) 2学时
知识单元14:卤素(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5:氧族元素(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6:氮 磷 砷 (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7:碳、硅、硼(核心) 6学时
知识领域元素化学(二)
知识单元18:s区元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核心) 4学时
知识单元19:p区元素(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20:ds区元素(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21:d区元素(一)第四周期d区元素 (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22:d区元素(二)第五、第六周期d区金属(选修) 4学时
知识单元23:f区金属 镧系与锕系金属(选修) 2学时
知识单元24:核化学(选修) 2学时
知识单元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道尔顿原子论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原子的起源和演化
原子结构的玻尔行星模型
氢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电子排布)
元素周期系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堂讲授使同学们初步理解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状运动的描述方法。
(2)初步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掌握核外电子可能状态数的推算、确定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和元素周期
律、周期系、周期表、周期性的基本概念。
(4)掌握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3个基本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周期性的变化规
律。
知识单元2:分子结构(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路易斯结构式
单键、双键和三键——σ键和π键——价键理论(一)
价层电子互斥模型(VSEPR)
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二)
共轭大π键
等电子体原理
分子轨道理论
共价分子的性质
分子间力
分子对称性(选学材料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应使同学们了解量子力学对分子的描述。掌握σ键、π键以及杂化轨道
的概念。
(2)掌握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预言简单分子的立体结构。
(3)初步了解分子轨道理论;掌握共轭体系大π键的概念以及等电子体的概念。
(4)掌握共价键的性质。
(5)掌握分子间作用力。
知识单元3:晶体结构(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晶体
晶胞
点阵、晶系(选学内容)
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晶胞的概念。
(2)掌握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的堆积模型;离子晶体相关的离子特征、离子键、晶格
能、离子晶体的基本类型。
知识单元4:配位化合物(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与立体结构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配合物的定义、命名。
(2)掌握中心原子、配体、配位原子、配位键、配位数、螯合物的概念以及配合物和
复盐的区别等;了解配合物的异构问题。
(3)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知识单元5:化学热力学基础(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基本概念
化学热力学的四个重要状态函数
化学热力学的应用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应该掌握化学热力学四个最重要的状态函授—热力学能、焓、吉布斯自
由能和熵。
(2)学会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反应熵和反应自由能,利用生成焓、生成自由能,
反应计算反应焓和反应自由能。
(3)利用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计算。
(4)利用范特霍夫等温方程计算。
知识单元6:化学平衡(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化学平衡状态
平衡常数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本章应该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平衡常数表达式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掌握浓度、分压、总压和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知识单元7:化学动力学基础(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化学反应速率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阿累尼乌斯公式
反应历程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度、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
数的概念。
(2)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了解阿累尼乌斯公式的有关计算。
知识单元8:水溶液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
电解质溶液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使同学掌握稀溶液的通性。
(2)了解电解质溶液的一般理论。
知识单元9:酸碱平衡(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酸碱质子理论
水的离子积和pH
酸碱盐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
缓冲溶液
酸碱指示剂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应掌握酸碱质子理论、掌握水的离子积和pH值的意义。
(2)能应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水、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掌握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
因素、熟练掌握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
(3)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原理、缓冲作用性质及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4)掌握各种盐类水解的平衡和盐溶液pH值的计算。
知识单元10:沉淀溶解平衡(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溶度积原理
沉淀与溶解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溶度积原理,掌握沉淀生成、溶解和沉淀转化的条件。
(2)熟悉有关溶度积常数的计算。
知识单元11:电化学基础(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氧化还原反应
原电池
实用电池
有关电解的几个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应用标准电极电势计算平衡常数。
(3)用能斯特方程式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知识单元12:配位平衡(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稳定性的因素
配合物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的概念。
(2)了解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
(3)掌握配位平衡的有关计算。
知识单元13:氢和稀有气体(选修)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氢
稀有气体
学习目标:
(1)掌握氢及氢化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了解稀有气体的发展简史、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知识单元14:卤素(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卤素的通性
卤素的单质
卤素的化合物
砹的化学
学习目标:
(1)掌握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化学性质、结构、制备和用途。
(2)能较熟练地运用元素电势图来判断卤素及化合物的各氧化态间的转化关系。
知识单元15:氧族元素(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氧族元素的通性
氧及其化合物
硫及其化合物
硒和碲
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物的分类。
(2)掌握臭氧、过氧化氢、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3)联系臭氧和硫的化合物的结构介绍离域π键的概念。
知识单元16:氮 磷 砷(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元素的基本性质
氮和氮的基本化合物
磷及其化合物
砷
学习目标:
(1)掌握氮和磷的单质及其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
制备和应用。
(2)了解砷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知识单元17:碳、硅、硼(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碳族的通性
碳及其化学物的的性质
硅及其化学物的性质
硼及其化学物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掌物碳、硅、硼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
(2)通过硼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硼的缺电子特性。
(3)了解硅酸及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
(4)认识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
知识单元18:s区元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
学习目标:
(1)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单质的性质,了解其结构、存在、制备及用途与性质的关
系。
(2)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类型及重要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3)了解碱金属、碱土金属氢氧化物溶解性和碱性的变化规律。
(4)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重要盐类的性质及用途;了解盐类热稳定性、溶解性的变
化规律。
知识单元19:p区元素 (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氧族元素的通性
p区金属概论
铝镓分族
锗分族
锑和铋
学习目标:
(1)掌握Al、Sn、Pb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其用途。
(2)了解锗分族、锑和铋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3)了解铝的冶炼原理及方法。
知识单元20:ds区元素(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铜族元素
锌族元素
学习目标:
(1)掌握铜、银、锌、汞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铜、银、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重要盐类的性质。
(3)掌握Cu(I)和Cu(II)、Hg(I)和Hg(II)之间的相互转化。
(4)掌握I A和I B;II A和II B族元素的性质对比。
知识单元21:d区元素(一)第四周期d区元素(选修)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引言
第一过渡系元素的基本性质
钪
钛
钒
铬
锰
铁、钴、镍
学习目标:
(1)掌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特点及其与元素通性的关系。
(2)掌握第四周期 d区元素氧化态、最高氧化态氧化物及其水合氧化物的酸碱性、氧
化还原稳定性、水合离子以及含氧酸根颜色等变化规律。
(3)掌握第一过渡系元素Ti、V、Cr、Mn、Fe、Co、Ni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
途。
知识单元22:d区元素(二)第五、第六周期d区金属(选修)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基本特征
锆和铪
铌和钽
钼和钨
锝和铼
铂系金属简介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五、第六周期d区金属的基本特征及其周期性规律。
(2)掌握锆、铪分离和铌、钽分离;掌握VIB族钼、钨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
用途。
(3)掌握同多酸、杂多酸及其盐的概念。
(4)了解铂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铂系金属周期性规律。
知识单元23:f区金属 镧系与锕系金属 (选修)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镧系元素
稀土元素
锕系元素
学习目标:
(1)掌握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电子构型与性质的关系。
(2)掌握镧系收缩的实质及其对镧系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3)了解镧系和锕系以及与d区过渡元素在性质上的异同,一般了解它们的一些重要
化合物的性质。
知识单元24:核化学(选修)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核反应
天然放射性
人工核反应
同位素的应用
新化学元素的发现
学习目标:
(1)掌握核反应和化学反应的区别。
(2)掌握天然放射系的有关概念和知识。
(3)了解人工核反应的有关概念和应用。
(4)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和核稳定性理论。
附录2 无机化学A课程描述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开课对象 |
开课时间 |
总学时 |
学分 |
无机化学A |
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
化学专业 |
一年级第一、二学期 |
112学时 |
7学分 |
课程简介
无机化学A是化学专业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参考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学时计划数为112。本课程共有二十四个教学单元,其中包括20个核心知识单元,4个选修知识单元。其主要内容为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酸碱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氧化还原反应和主族元素化学;配位化合物和过渡元素化学。无机化学课不仅有着学科自身的丰富内容,还要为其后续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结构化学等打基础,这也是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前导课程
高中化学、物理、数学知识作为基础。
课程提纲
(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2)分子结构
(3)晶体结构
(4)配位化合物
(5)化学热力学基础
(6)化学平衡
(7)化学动力学基础
(8)水溶液
(9)酸碱平衡
(10) 沉淀溶解平衡
(11) 电化学基础
(12) 配位平衡
(13) 氢和稀有气体
(14) 卤素
(15) 氧族元素
(16) 氮 磷 砷
(17) 碳 硅 硼
(18) s区元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19) p区元素
(20) ds区元素
(21) d区元素(一)第四周期d区元素
(22) d区元素(二)第五、第六周期d区金属
(23) f区金属 镧系与锕系金属
(24) 核化学
说明:适用于化学专业所有方向,专业必修课程。
《无机化学实验A》课程教学规范
一、无机化学实验A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无机化学实验方法,学会主要的无机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实验工作的综合训练,使之具有基本的科研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通过严格的、定量的实验,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使学生既具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又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为化学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无机化学实验A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系化学专业第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与理论课程相配合,注意其对后续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的基础作用。其实验目的是:学习并正确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各种基本仪器;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化对无机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初步树立“量”的概念;培养学主动手、观察、查阅、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良好的实验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一)知识目标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包含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所有核心知识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并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对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理解:对内容理解并能掌握,会用它们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3)了解:对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二)能力目标
以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并且为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和发展化学相关专业的实际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的能力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实验手段熟悉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重要的实验技术和基本的实验仪器的使用能力。
(2)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3)验证所学的原理,巩固、加深对所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能够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
(4)锻炼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三)素质目标
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工作的综合训练,使之具有基本的科研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归纳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及撰写科学报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具有独立工作的本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
三、无机化学实验A课程的知识体系
(一)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学时分配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上部分的知识体系由2个知识领域和18个知识单元构成;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下部分的知识体系由2个知识领域和18个知识单元构成。
无机化学实验A上
知识领域1:基本操作和原理实验
知识单元1:实验室安全知识、基本操作录像;仪器的认领和洗涤 4学时
知识单元2:灯的使用,玻璃管及塑料管的简单加工 4学时
知识单元3:天平和台秤的使用 4学时
知识单元4:溶液的配制 4学时
知识单元5: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4学时
知识单元6:由粗食盐制备碘盐 4学时
知识单元7:Fe3+、Al3+离子的分离 4学时
知识单元8:酸碱中和滴定 4学时
知识单元9: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4学时
知识单元10: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 4学时
知识单元11:醋酸银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4学时
知识单元12: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 4学时
知识单元13:配合物形成时性质的改变 4学时
知识领域2:无机化合物制备实验
知识单元14: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4学时
知识单元15:转化法制备KNO3 4学时
知识单元16:碱式碳酸铜的制备 4学时
知识单元17:硫代硫酸钠晶体的制备 4学时
知识单元18:过氧化钙的合成 4学时
知识单元19:硫酸铜的制备 4学时
知识单元20:碳酸氢钠的制备 4学时
知识单元21:硫酸四氨合铜的制备 4学时
知识单元22:彩色固体酒精的制备 4学时
无机化学实验A下
知识领域1:元素性质实验
知识单元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4学时
知识单元2:碳、硅、硼 4学时
知识单元3:氮、磷 4学时
知识单元4:氧 、硫 4学时
知识单元5:铝、锡 、铅 4学时
知识单元6:铬、锰 4学时
知识单元7:铁、钴、镍 4学时
知识单元8:铜、银 4学时
知识单元9:锌、镉、汞 4学时
知识单元10:综合练习—混合阴离子的分析 4学时
知识单元11:常见阳离子的分析 4学时
知识单元12:离子鉴定和未知物的鉴别 4学时
知识领域2:无机化合物制备实验
知识单元13:氯气和氯酸钾的制备 4学时
知识单元14:重铬酸钾的制备 4学时
知识单元15:高锰酸钾的制备 4学时
知识单元16:天然芒硝制取无水硫酸钠 4学时
知识单元17:微波辐射制备磷酸钴纳米粒子 4学时
知识单元18:一种钴(III)配合物的制备 4学时
(二)课程知识体系描述(见附录)
前导课程:高中化学
参考学时:64+64学时
参考学分:4分
课程简介:
无机化学实验上部分是化学系化学专业第一门独立的必修实验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与理论课程相配合,注意其对后续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的基础作用。其实验目的是:学习并正确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各种基本仪器;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化对无机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初步树立“量”的概念;培养学主动手、观察、查阅、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良好的实验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无机化学实验下部分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基础元素化学中的重要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以及相应的仪器、装置、基本操作和有关理论的一门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继化学课程和实验,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打下基础。教学目的是1)、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元素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2)、掌握无机化合物的一般分离和制备方法3)、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基础元素化学中基本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及反应性能的理解4)、逐步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现象以及处理数据的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课程知识体系概要说明本课程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及教学目标。课程知识体系中关于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详细描述在附录中给出。
四、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程教学环节
本课程由实验技术讲授和学生实验两个教学环节组成。
实验技术讲座主要介绍无机化学实验的实验技术,基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讲解,以及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十八个实验,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无机化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根据现有仪器设备的条件,力求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上得到较全面的训练。
(二)课程教学手段
学生实验和教师讲授相结合,教师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全班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尽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验室的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术,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三)各个教学环节规范
(1)备课:教师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讲座部分,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难点,并体现其先进性。
(2)课前预习:无论实验还是讲授内容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部分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经教师审查后方可进行实验。
(3)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师除了课堂实验讲解外,还要对实验组进行辅导。随时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严格按实验步骤进行,及时、准确记录数据,合格者方可结束实验,否则必须重做。做完后要整理好仪器。
讲座内容: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边讲边演示。学生要积极提出疑问,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4)实验报告:每个实验完成的第二周交实验报告,内容包括目的、原理、仪器装置图、操作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
教师要及时批阅报告、评定成绩。
(5)成绩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是对每个实验进行考核,分预习、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误差讨论与实验报告书写等;期末考试为笔试。
(6)教学纪律要求:教师要求严格按本规范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学生必须严格按本规范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学习,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实验室规则。
五、课程考核
(一)考试方法:
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期末笔试相结合。
1、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要求、考核方式、评分标准
(1)实验预习:学生应对拟进行的实验做出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及实验的主要测量内容。每次实验前,任课教师将就该实验有关的问题进行提问,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实验报告:原始实验数据应记录规范、完整,实验结束后交任课教师审核。实验报告于课后撰写,使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和标准作图方格纸(或计算机处理、打印和作图)。除预习报告已有内容外,应对取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得出结果,并对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3)考核方式:根据每次实验的预习、现场操作、测定结果及实验报告等情况给予单独评分,总评分取各实验成绩的平均值。
(4)评分标准:学生必须完成按照教学大纲制定的各项实验。无故未能完成实验任务的,该实验成绩不及格。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实验报告。无故未交实验报告的,该实验成绩不及格。
2、期末理论笔试
试题类型分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绘图题等。
3、不同性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
平时成绩(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30%。期末考核占70%。
六、说明
(1)本课程总学时共128学时,其中无机化学上部分64学时,无机化学下部分64学时。
(2)在保证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等做适当调整。
七、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0.
附录 无机化学实验A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无机化学实验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实验室安全知识、基本操作录像;仪器的认领和洗涤
知识单元2:灯的使用,玻璃管及塑料管的简单加工
知识单元3:天平和台秤的使用
知识单元4:溶液的配制
知识单元5: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知识单元6:由粗食盐制备碘盐
知识单元7:Fe3+、Al3+离子的分离
知识单元8:酸碱中和滴定
知识单元9: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知识单元10: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
知识单元11:醋酸银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知识单元12: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
知识单元13:配合物形成时性质的改变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4: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知识单元15:转化法制备KNO3
知识单元16:碱式碳酸铜的制备
知识单元17:硫代硫酸钠晶体的制备
知识单元18:过氧化钙的合成
知识单元19:硫酸铜的制备
知识单元20:碳酸氢钠的制备
知识单元21:硫酸四氨合铜的制备
知识单元22:彩色固体酒精的制备
无机化学实验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知识单元2:碳、硅、硼
知识单元3:氮、磷
知识单元4:氧 、硫
知识单元5:铝、锡 、铅
知识单元6:铬、锰
知识单元7:铁、钴、镍
知识单元8:铜、银
知识单元9:锌、镉、汞
知识单元10:综合练习—混合阴离子的分析
知识单元11:常见阳离子的分析
知识单元12:离子鉴定和未知物的鉴别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3:氯气和氯酸钾的制备
知识单元14:重铬酸钾的制备
知识单元15:高锰酸钾的制备
知识单元16:天然芒硝制取无水硫酸钠
知识单元17:微波辐射制备磷酸钴纳米粒子
知识单元18:一种钴(III)配合物的制备
无机化学实验
知识单元1:实验室安全知识、基本操作录像;仪器的认领和洗涤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无机化学实验室设置、实验室规则和要求、实验室安全知识
领取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熟悉其名称、规格、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习并练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学习目标:
1.熟悉基础化学实验室的规则、要求、安全知识。
2.熟悉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规格。
3.学会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知识单元2:灯的使用,玻璃管及塑料管的简单加工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灯的使用
玻璃加工
塞子打孔
学习目标:
1.了解酒精灯、酒精喷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了解正常火焰各部分的温度。
3.练习玻璃管、玻璃棒的截断、熔烧,玻璃管的弯曲和拉制等操作。
4.练习塞子钻孔的基本操作。
知识单元3:天平和台秤的使用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电子天平的使用
台秤的使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台秤的使用方法。
2.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知识单元4:溶液的配制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移液管的使用
容量瓶的使用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般溶液的配制方法和基本操作;
2.学习吸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知识单元5: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启普发生器的使用
气体的净化
气体状态方程
学习目标:
1.学习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2.掌握气体的净化和干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掌握相对密度法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
知识单元6:由粗食盐制备碘盐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固体的溶解
沉淀法提纯液体
过滤
结晶
干燥
学习目标:
1.学习由粗食盐提纯氯化钠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测定产品的产率和纯度的检验方法。
2.掌握溶液溶解、过滤、蒸发、浓缩、结晶、干燥等基本操作。
知识单元7:Fe3+、Al3+离子的分离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萃取
蒸馏
铁铝分离原理
学习目标:
1.学习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2.初步了解铁、铝离子不同的萃取行为。
3.学习萃取分离和蒸馏分离两种基本操作
知识单元8:酸碱中和滴定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滴定管的使用
正确选择指示剂
学习目标:
1.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浓度的测定,加深理解酸碱滴定原理并练习滴定操作。
2.巩固移液管的用法;学习规范地使用滴定管。
知识单元9: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电离平衡原理应用
滴定操作
pH计的使用
学习目标:
1.测定醋酸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
2.学习使用酸度计。
知识单元10: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反应级数、反应速度常数和反应的活化能的计算。
数据处理
学习目标:
1.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反应速度,并计算反应级数、反应速度常数和反应的活化能。
知识单元11:醋酸银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溶度积的测定
数据处理
学习目标:
1.掌握用离子交换法测定溶度积的原理
2.练习滴定操作。
知识单元12: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缓冲溶液的配制
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
学习目标:
1.理解电离平衡、沉淀平衡、水解平衡和同离子效应的基本原理。
2.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并试验其性质。
3.掌握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的条件。
4.掌握离子的分离操作和离心机
知识单元13:配合物形成时性质的改变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制备几种配合物
验证配合物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配合物形成时几种性质的改变。
2.利用配合物形成分离和鉴定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几种金属离子。
知识单元14: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复盐的制备
学习目标:
1.根据有关原理及数据设计并制备复盐硫酸亚铁铵。
2.一步掌握水浴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3.了解检验产品中杂质含量的一种方法——目视比色法。
知识单元15:转化法制备KNO3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结晶与重结晶;
溶解、蒸发与固液分离;
油浴等间接加热方法。
学习目标:
1.学习用转化法制备硝酸钾晶体,
2.熟悉溶解、过滤操作,练习重结晶操作。
知识单元16:碱式碳酸铜的制备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反应物的合理配料比的确定及反应合适的温度条件
学习目标:
通过碱式碳酸铜制备条件的探求和生成物颜色、状态的分析,研究反应物的合理配料比并确定制备反应合适的温度条件,以培养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知识单元17:硫代硫酸钠晶体的制备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结晶与重结晶
溶解、蒸发与固液分离
学习目标:
1.掌握硫代硫酸钠晶体的制备方法,并进一步熟悉有关硫化物的性质。
2.了解硫代硫酸钠晶体质量分数的测定方法。
3.熟悉一些基本操作。
知识单元18:过氧化钙的合成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结晶与重结晶
溶解、蒸发与固液分离
学习目标:
1.学习用钙盐合成过氧化钙
2.掌握过氧化钙的检验方法
知识单元19:硫酸铜的制备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硫酸铜制备
重结晶发提纯硫酸铜
硫酸铜
学习目标:
1.了解金属与酸作用制备盐的方法
2.进一步学习并熟悉加热、浓缩、常压过滤等基本操作
3.学习重结晶基本操作
知识单元20:碳酸氢钠的制备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碳酸氢钠的制备
碳酸氢钠的纯度检验
学习目标:
1.了解联合制碱法的反应原理。
2.学会利用各种盐类溶解度的差异并通过水溶液中离子反应来制备一种盐的方法。
知识单元21:硫酸四氨合铜的制备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硫酸四氨合铜的制备
硫酸四氨合铜的纯度检验
学习目标:
1.了解配合物的制备、结晶、提纯的方法
2.学习硫酸四氨合铜(Ⅱ)的制备原理及制备方法
知识单元22:彩色固体酒精的制备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彩色固体酒精的制备原理
彩色固体酒精的制备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彩色固体酒精的配制原理
2.掌握彩色固体酒精的配制方法
无机化学实验
知识单元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有关性质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焰色反应
学习目标:
1.试验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2.学会利用焰色反应鉴定碱金属、碱土金属离子;
知识单元2:碳、硅、硼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碳酸盐的水解;
硅酸盐的水解和微溶性硅酸盐的生成;
硼酸的性质和鉴定,硼砂珠试验。
学习目标:
1..掌握碳酸盐、硅酸盐、硼酸和硼砂的主要性质
2.练习硼砂珠的操作
知识单元3:氮、磷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铵盐的性质
亚硝酸和亚硝酸盐
硝酸和硝酸盐
铵离子、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鉴定
磷酸二氢钠和磷酸盐的溶解性
偏磷酸根、磷酸根和焦磷酸根的区别和鉴定
学习目标:
1.试验亚硝酸及其盐、硝酸及其盐的主要性质;
2.掌握铵离子、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3.试验磷酸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了解五氧化二磷的吸湿性;
4.掌握磷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知识单元4:氧 、硫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过氧化氢的性质
硫化氢和硫化物
二氧化硫的制备和性质
硫代硫酸盐的性质和鉴定
过二硫酸盐的氧化性
学习目标:
1.掌握过氧化氢、硫化氢的性质及金属硫化物的溶解性特点。
2.掌握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过硫酸盐的性质。
3.掌握不同氧化态硫的含氧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4.了解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安全操作。
知识单元5:铝、锡 、铅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试验铝的两性及其与氧、水的反应;氢氧化铝的两性及铝盐的水解性
掌握Sn、Pb(Ⅱ)氢氧化物的酸碱性,以及某些难溶盐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
2.掌握Sn(Ⅱ)、Pb(Ⅱ)氢氧化物的的性质。
知识单元6:铬、锰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铬(Ⅵ)的氧化性、铬(Ⅵ)的缩合平衡
氢氧化铬的(Ⅲ)的两性、铬(Ⅲ)的还原性
氢氧化锰的生成和性质、锰(Ⅱ)离子的氧化
4.二氧化锰的氧化性、高锰酸钾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Cr、Mn的重要氧化态的化合物的性质
2.掌握Cr3+、Cr6+和Mn的各种氧化态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及其转化条件
知识单元7:铁、钴、镍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铁(Ⅱ)钴(Ⅱ)镍(Ⅱ)的化合物的还原性
铁(Ⅲ)钴(Ⅲ)镍(Ⅲ)的氧化性
配合物的生成和Fe2+、 Fe3+ 、Co2+ 、Ni2+离子的鉴定方法
学习目标:
1.实验并掌握二价铁、钴、镍的还原性和三价铁、钴、镍的氧化性;
2.实验并掌握铁、钴、镍配合物的生成和Fe2+ 、Fe3+、 Co2+ 、Ni2+离子的鉴定方法;
知识单元8:铜、银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铜、银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铜、银的配合物
学习目标:
1.了解铜、银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性质;
2.掌握铜(Ⅰ),铜(Ⅱ)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相互转化条件;
3.验并熟悉铜、银的配合能力;
知识单元9:锌、镉、汞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锌、镉、汞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汞硫化物的生成和性质
锌、汞的配合物
学习目标:
1.了解锌、镉、汞氢氧化物和氧化物的性质;
2.试验并熟悉锌、镉、汞的配合能力;
3.试验并熟悉Hg2+2离子和Hg2+离子的转化反应。
知识单元10:综合练习—混合阴离子的分析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设计总体实验方案
分离混合溶液中的阴离子并鉴别之
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知识,进行常见物质的分离和鉴别
2.进一步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现象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知识单元11:常见阳离子的分析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分离混合溶液中的阳离子并鉴别之
学习目标:
1.掌握各组阳离子的分离和鉴定;
2.从未知混合液中判断所含常用阳离子及其鉴定的试验步骤和分析方法
3.未知混合液的酸碱性对阳离子分析的影响
4.各种阳离子的分析原理和实验现象
知识单元12:离子鉴定和未知物的鉴别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制备几种配合物根据下列实验内容列出实验用品及分析步骤
鉴别两片银白色金属片:铝、锌
鉴别四种黑色和近于黑色的氧化物:CuO、Co2O3、PbO2、MnO2
盛有下列十种固体盐的试剂瓶标签脱落,加以鉴别:NaNO3、NaS、Na2S2O3、Na3PO4、NaCl、Na2CO3、NaHCO3、Na2SO4、NaBr、Na2SO3
学习目标:
运用所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进行常见物质的鉴定或鉴别,进一步巩固常见阳离子和阴离子重要反应的基本知识
知识单元13:氯气和氯酸钾的制备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氯气、氯酸钾和次氯酸钠的制备
氯气的氧化性;次氯酸盐和氯酸盐的性质。学习目标
掌握氯气、氯酸盐和次氯酸盐的制备方法和主要性质
了解氯、溴和氯酸钾的安全操作
知识单元14:重铬酸钾的制备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结晶与重结晶
溶解、蒸发与固液分离
重铬酸钾的制备
学习目标:
1.学习固体碱熔氧化法从铬铁矿粉制备重铬酸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习熔融、浸取。
3.巩固过滤、结晶和重结晶等基本操作。
知识单元15:高锰酸钾的制备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结晶与重结晶
溶解、蒸发与固液分离
高锰酸钾的制备
学习目标:
1学习固体碱熔氧化法制备高锰酸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习熔融、浸取、巩固过滤、结晶和重结晶等基本操作。
3.进一步掌握Mn(Ⅳ)~Mn~(Ⅵ)~Mn(Ⅶ)的转化关系。
知识单元16:天然芒硝制取无水硫酸钠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结晶与重结晶
溶解、蒸发与固液分离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规范
一、分析化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
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准确树立“量”的概念,初步具有选择分析化学方法,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结果的能力,并解决各类样品分析和有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材料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化学、化工、材料化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学生学习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
1. 定量分析包括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主要有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本课程要求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应用和滴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分析误差概念和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
3. 巩固和加深对水溶液中四大平衡理论的理解,掌握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4. 掌握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了解沉淀分离法、色谱分离法及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
(一)知识目标
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包含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所有核心知识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并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对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理解:对内容理解并能掌握,会用它们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3)了解:对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二)能力目标
培养自学专业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同学沟通、团结协作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获取知识的能力,训练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分析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分析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正确选择分析方法及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所学分析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通过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分析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
(一)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学时分配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提供的是知识体系的最小集合,是该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选修知识单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学规范,选修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不同特色。分析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由4个知识领域和11个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核心知识单元9个,选修知识单元2个。
知识领域1:分析化学概论
知识单元1:概论(核心) 3学时
知识单元2: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选修) 1学时
知识单元3: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核心) 4学时
知识单元4: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选修) 2学时
知识单元5: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核心) 2学时
知识领域2:容量分析
知识单元6:酸碱滴定法(核心) 10学时
知识单元7:络合滴定法(核心) 8学时
知识单元8:氧化还原滴定法(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9: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核心) 2学时
知识领域3:重量分析
知识单元10:重量分析法(核心) 5学时
知识领域4:光学分析
知识单元11:吸光光度法(核心) 5学时
(二)课程知识体系描述(见附录1)
上述课程知识体系概要说明本课程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以及哪个单元是核心,哪个单元是选修,所需的参考学时数等。课程知识体系中关于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详细描述在附录1中给出。
四、分析化学课程描述(见附录2)
有关课程名称、参考学时与学分、概述、前导课程、课程提纲及说明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在附录2中给出。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堂讲授
1.课堂讲授内容
(1)概论(涵盖知识单元1-11)
(2)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涵盖知识单元6-11)
(3)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涵盖知识单元6-11)
(4)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涵盖知识单元6-11)
(5)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涵盖知识单元6-11)
(6)酸碱滴定法(涵盖知识单元1-6)
(7)络合滴定法(涵盖知识单元1-5、7)
(8)氧化还原滴定法(涵盖知识单元1-5、8)
(9)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涵盖知识单元1-5、9)
(10)重量分析法 (涵盖知识单元1-5、10)
(11)吸光光度法(涵盖知识单元1-5、11)
从内容上,教师必须在全面透彻地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设计出有理论内涵、有知识含量、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学内容,理论讲述要注意深入浅出,且以实例说明。在教学中,要以生活或生产实际出发,在讲述课本上内容的同时对教学内容延伸,广泛吸收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数据,注重贴近社会发展的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单调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到最新和最现代的知识和技术。
2.教学方法
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授课法、引导式、讨论式等不同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2)积极采用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3)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4)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3.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上应多样化。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制作大量的幻灯片、教学录像片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使枯燥的、复杂的、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和动态演示,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将会显著改善。充分使用网络,使学生大大开阔视野,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答疑和讨论,增进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习题课
习题课是大学工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一段时期的课程之后,就会安排开设一堂以讲解习题为主要内容的习题课。一般包括:整理前阶段课程的知识要点,分析作业题中的错误及讲解习题。
在习题课上,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会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练习,会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更深入地理解和巩固基本理论;通过引导学生做好阶段小结,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因此,习题课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课
实践教学是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实践项目的设置,侧重于对学生解决实际分析测定能力的培养,分析化学实验技术是化学、材料化学与环境工程等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强化分析测定技能的重要途径。包括认识实习、分析化学实验两部分,其中分析化学实验为独立开课实验,认识实习参考学时一周,涵盖知识单元1-11。课程认识实习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习,让学生学习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的实验操作技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中分析试样的采样与分析方法、误差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与技能。
2.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掌握有关样品的采集、处理、分析、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分析化学实验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1.通过实习,对分析化学实验室的工作和分析工作的一般程序有深刻的了解。
2.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深入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对分析测定工作的感性认
识。
3.通过亲身参加分析化学实践,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
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4.与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密切接触,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工作经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品质,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检查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尽量精选一些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贴近化工实际生产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用教材上的习题,也可布置实习报告、工程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内容作为课外作业。
(五)自主学习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布置学生自学的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并利用网络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复习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课外指导
课外指导主要是切实做好课后对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辅导和答疑,一般来说,讲授1个知识单元答疑1-2次。时间可安排在学生自习时间,解答学生本章学习存在的问题,如有普遍性问题可集体辅导。可以通过网上在线答疑、邮箱或面对面辅导等方式,解答学生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有普遍性问题可采取集体辅导。辅导答疑时间原则上不低于总课时量的1/6。
六、课程考核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根据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学习成绩评定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注重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通过考勤,课堂表现)、平时成绩(作业、小论文等)、期末成绩等结合起来。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学生出勤和平时作业约占期末总评成绩的10~20%,期末闭卷考试约占90~80%。
七、说明
(1)本课程总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32学时(独立开课)。
(2)在保证规范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等做适当调整。
八、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2。
[2]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6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附录1 分析化学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知识领域1:分析化学概论
知识单元1:概论(核心)
知识单元2: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选修)
知识单元3: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核心)
知识单元4: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选修)
知识单元5: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核心)
知识领域2:容量分析
知识单元6:酸碱滴定法(核心)
知识单元7:络合滴定法(核心)
知识单元8:氧化还原滴定法(核心)
知识单元9: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核心)
知识领域3:重量分析
知识单元10:重量分析法(核心)
知识领域4:光学分析
知识单元11:吸光光度法(核心)
知识领域:分析化学概论
知识单元1:概论(核心)
参考学时:2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析化学定义、任务及分类。
2.理解分析化学基本内容;与其他学科及专业的作用。
3.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4.掌握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特点;掌握用反应式中的系数比的关系,解决滴定分析中的有关量值计算;标准溶液的配制及其浓度表示。
知识点:
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与作用;2.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3.分析化学发展趋势;4.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5.滴定分析法概述
(1)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方法特点 ①滴定分析法的过程;②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③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2)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①物质的量浓度;②滴定度。
(3)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①标准溶液浓度大小选择的依据;②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 ③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
(4)滴定分析的计算 ①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②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知识单元2: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选修)
参考学时:1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定量分析的过程;试样的采集与制备方法。
2.了解试样的分解方法及选择。
3.了解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知识点:
1.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1)定量分析的过程;(2)试样的采取和制备;(3)试样的分解;(4)分离和测定;(5)计算分析结果。
2.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3.滴定前的预处理。
知识单元3: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误差、偏差、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关系。
2.了解误差的意义和误差的表示方法。
3.了解定量分析处理的一般规则。
4.掌握有效数字表示法和运算规则。
知识点:
1.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1)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①系统误差;②随机误差;③过失误差。
(2)误差和偏差的表示方法 ①准确度与误差;②精密度与偏差;③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有效数字的位数和意义;(2)数字修约规则;(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4)有效数字运算规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3.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频率分布;(2)正态分布;(3)标准正态分布;(4)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4.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1)置信度与置信区间;(2)可疑测定值的取舍;(3)显著性检验。
5.提高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2)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3)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4)适当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随机误差;(5)正确表示分析结果。
知识单元4: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选修)
参考学时:2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标准物质在分析化学中重要基础地位。
2.了解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3.了解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
知识点:
1.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概述
(1)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
(2)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灵敏度、检出限、空白值、测定限、最佳测定范围、校准曲线、加标回收率、干扰实验。
(3)质量保证的工作内容。
2.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分析前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2)分析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3)分析后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4)质量控制的标准化操作程序;(5)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
3.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1)标准分类与标准化;(2)分析方法标准;(3)标准物质与标准试样。
4.不确定性和溯源性
5.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
(1)实验室认可;(2)计量认证;(3)审查认可。
知识单元5: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核心)
参考学时:2学时
学习目标:
了解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液相色谱分离法的原理与应用。
知识点:1.概述;2.萃取分离法;3.离子交换分离法;4.液相色谱分离法;5.其它新型分离富集方法简介。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6:酸碱滴定法(核心)
参考学时:10学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酸碱质子理论,掌握以分布系数和质子条件处理酸碱平衡的方法。
2.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酸碱度的计算及近似公式与最简式的使用条件。
3.掌握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了解缓冲范围和缓冲容量的概念。
4.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
5.理解酸碱滴定过程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滴定曲线),掌握选择指示剂的方法。
6.掌握酸碱准确滴定和分步滴定的判断。
7.掌握酸碱滴定分析结果的有关计算。
知识点:
1.酸碱质子理论
(1)酸碱的定义和共轭酸对;(2)酸碱反应;(3)酸碱的强度与溶剂的关系;(4)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和溶剂的分类;(5)溶剂的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
2.酸度对弱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1)分析浓度和平衡体系的处理方法;(2)不同PH值溶液中酸碱存在型体的分布。
3.酸碱平衡溶液中酸碱度的计算
(1)水溶液中酸碱平衡体系的处理方法:物料等衡式、电荷等衡式、质子等衡式;(2)强酸、强碱溶液酸碱度的计算;(3)一元弱酸(碱) 溶液酸(碱)度的计算; (4)多元酸碱溶液酸碱度的计算;(5)两种酸相混合后溶液酸度的计算;(6)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
4.酸碱缓冲溶液
(1)弱酸及其共轭碱溶液PH值的计算;(2)标准缓冲溶液pH值及活度的计算。
5.酸喊指示剂
(1)作用原理;(2)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影响因素;(3)混合指示剂。
6.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
(1)酸碱滴定反应的完全程度;(2)酸碱滴定过程PH值的计算; (3)酸碱滴定曲线的绘制;(4)酸酸滴定的PH值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 ;(5)准确滴定的条件;(6)指示剂的选择。
7.终点误差的计算
8.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和计算示例
(1)混合碱分析:氯化钡法、双指示剂法;(2)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
知识单元7:络合滴定法(核心)
参考学时:8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EDTA及其与金属离子络合的特点。
2.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形成常数和解离常数,逐级形成常数和逐级解离常数,累积形成常数,总形成常数和总解离常数的意义。
3.掌握络合平衡中有关各型体的浓度的计算方法。
4.理解副反应对络合平衡的影响,掌握表观形成常数的有关计算。
5.理解EDTA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化学计量点的PMSP‘的计算,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
6.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选择原则,熟悉常用金属指示剂。
7.掌握准确滴定的条件和滴定结果的计算。
8.络合滴定酸度的选择及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的计算。
9.混合离子分步滴定的判据。
知识点:
1.络合滴定法概述
(1)络合滴定法;(2)络合滴定中重要的氨羧络合剂;(3)乙二胺四乙酸的性质及其络合物。
2.影响络合平衡的主要因素
(1)络合物的平衡常数;(2)络合平衡体系中有关各型体浓度的计算;(3)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4)条件稳定常数。
3.络合滴定指示剂
(1)作用原理;(2)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选择;(3)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
4.络合滴定法原理(1)滴定曲线的绘制;(2)络合反应的完全程度和滴定误差。
5.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1)络合滴定所允许的最低 PH 值和最高 PH 值;(2)酸效应曲线。
6.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7.络合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习题课
(1)络合掩蔽;(2)沉淀掩蔽;(3)氧化还原掩蔽;(4)改用其它滴定剂。
知识单元8:氧化还原滴定法(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理解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极电位的联系与区别。
2.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的各种因素,掌握反应条件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
3.理解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和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掌握选择指示剂的依据。
4.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5.掌握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结果的方法。
知识点:
1.方法特点和分类
2.氧化还原平衡
(1)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2)氧化还原反应的次序和反应进行的程度;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 ①浓度的影响;②温度的影响;③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绘制;(2)化学计量点的计算、影响突跃的因素;(3)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指示剂的类型、变色原理及常用指示剂;(4)氧化还原滴定误差。
4.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5.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1)高锰酸钾法;(2)重铬酸钾法;(3)碘量法;(4)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溴酸钾法、铈量法。
知识单元9: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核心)
参考学时: 2学时
学习目标:
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斯法的测定原理,指示剂,滴定剂,滴定的酸度条件,指示剂的用量,测定对象。
知识点:
1.沉淀滴定法概述
(1)确定终点的方法:莫尔法:滴定原理、滴定条件、应用范围 佛尔哈德法:滴定原理、滴定条件、应用范围 法扬斯法:滴定原理、滴定条件、应用范围。
(2)沉淀滴定法应用示例。
2.滴定分析小结
(1)四种滴定方法的共同之处;(2)四种滴定方法的不同之处;(3)滴定曲线。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0:重量分析法(核心)
参考学时:5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称量形式的要求;了解沉淀形成机理和过程。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提高纯度的措施。
2.掌握晶型沉淀和非晶型沉淀的生成条件的控制。
3.掌握重量分析结果计算;换算因数。
知识点:
1.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
2.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
3.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沉淀的溶解度;(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4.沉淀的形成(1)沉淀的形成过程;(2)沉淀条件对沉淀类型的影响。
5.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1)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2)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6.沉淀条件的选择(1)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2)无定形沉淀的条件;(3)均匀沉淀法。
7.机沉淀剂(1)有机沉淀剂的特点;(2)有机沉淀剂的分类。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1:吸光光度法(核心)
参考学时:5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2.了解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及功能。
3.了解选择显色剂的原则及其影响因素。
4.熟悉多组分样品的定量方法。
5.掌握Lambert—Beer定律及其应用。
知识点:
1.光的性质和物质对光的吸收;
2.光吸收基本定律 (1)朗伯-比耳定律;(2)各种吸光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3.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
4.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显色反应和显色剂;(2)显色反应条择;(3)三元络合物。
5.光度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1)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2)光度量误差;(3)测量条件的选择。
6.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1)多组分的同时测定;(2)示差吸光光度法;(3)弱酸和弱碱离解常数的测定;(4)络合物组分的测定。
附录2 分析化学课程描述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开课对象 |
开课时间 |
总学时 |
学分 |
分析化学 |
专业基础课 |
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工程本科 |
第3学期 |
48学时 |
3学分 |
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本课程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此具有极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通过对本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将使学生获得常见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能力,并受到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观点,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前导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
课程提纲
(1)概论
(2)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3)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4)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6)酸碱滴定法
(7)络合滴定法
(8)氧化还原滴定法
(9)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10)重量分析法
(11)吸光光度法
说明:适用于化学、化工、材料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所有方向,必修课程。
《分析化学实验A》教学规范
一、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化学实验A》属于英国伟德官网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含量、结构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成分以及测定有关成分的含量。分析化学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部分。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或离子所组成,对于有机物质还需要确定其官能团及分子结构;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各组成部分的含量。
分析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涉及化学现象的各个学科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矿物学、地学、生理学、医学、农学、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分析化学实验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中起着广泛的作用,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对于土壤成分及性质的测定,化肥、农药的分析,作物生长过程的研究等,都要用到分析学。在工业生产方面,它有“工业眼睛”之称。从资源的勘探、矿山的开发、原料的选择、工艺流程的控制、新产品试制、成品检验、三废处理及利用等都必须以分析结果为重要依据。在国防建设方面,对于武器装备的生产和研制、敌特及犯罪活动的侦破,也经常需要分析化学实验的紧密配合。在科学技术方面,分析化学实验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化学领域,它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病理诊断的化验、药品规格的检测、环境的监控等都需要分析化学的配合。总之,分析化学实验在解决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分析化学实验同时在分析化学学科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析化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还应熟悉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严格、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培养从事科学实验的正确思路和方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目标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量组分的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表征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了解常用的分离方法、吸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培养严格、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培养从事科学实验的正确思路和方法,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观念、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术道德观等综合素质,培养团队精神,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走向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一)知识目标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对知识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理解:对知识内容理解并能掌握,会用它们分析、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3)了解:对知识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量组分的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表征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掌握容量分析、重量分析的实验方法及步骤。理解常用的分离方法、吸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了解实验过程辅助设施的使用和维护。
(二)能力目标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并且为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和发展化学相关专业的实际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的能力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实验手段掌握重要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及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能力。
(2)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4)培养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工作的综合训练,使之具有基本的科研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归纳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及撰写科学报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具有独立工作的本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
三、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
分析化学实验的知识领域的体系结构分为容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分光度法三大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都包含若干知识单元(即选取的若干分析实验项目),每个知识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即每个分析化学实验项目的实验要求、重点、难点等)。
每个知识领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包含的知识单元如下:
知识领域1:容量分析法部分
这一知识领域是利用酸碱平衡、配位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平衡理论建立起来的滴定分析方法。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分析化学实验项目)主要有:
(1)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2)氢氧化钠、盐酸溶液的配制和标定;(3)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4)燃料油酸值的测定;(5)混合碱中NaOH、Na2CO3含量的测定;(6)硫酸铵肥料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7)工业用水总硬度的测定;(8)铅铋合金中铋和铅的连续配位滴定;(9)胃舒平药片中铝和镁的测定;(10)配位置换滴定法测定铜合金中铜的含量;(11)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12)重铬酸钾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无汞定铁法);(13)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铜的含量;(14)天然水中溶解氧的测定;(15)工业污水(或生活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16)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碘量法);(17)工业苯酚纯度的测定;(18)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
每次根据教学需要,从上述知识单元中选取部分实验项目实施。
知识领域2:重量分析部分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加或减少测量被测组分含量。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物化实验项目)主要有:
(1)白云石中钙的测定;(2)可溶性硫酸盐中硫含量的测定;(3)可溶性钡盐中钡含量的测定。
根据教学需要及实验室实际情况,从上述知识单元中选取部分实验项目实施。
知识领域3:仪器分析部分部分
这一部分实验主要是主要根据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且对光的吸收符合朗伯比尔定律这一特点,对微量组分含量进行测定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物化实验项目)主要有:
(1)钢铁中镍含量的测定;(2)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3)磷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磷。
根据教学需要及实验室实际情况,从上述知识单元中选取部分实验项目实施。
上述三大知识领域所涵盖的每个知识单元的知识点描述详见附录。
四、课程体系描述
(一)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描述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无机实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有机实验
参考学时:64学时
参考学分:2学分
教材: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五版,高教出版社。
课程目标:
主要培养的实验素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数据报告;良好的实验习惯(准备充分、操作规范,记录简明,台面整洁、实验有序,良好的环保和公德意识);团结协作精神;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科学分析实验数据;强烈的求知欲望。
着重培养的实验能力:能力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统筹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查阅手册资料并运用其数据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实验报告)的能力等。
教学课时与安排:
分析化学实验包括14个基本实验2个设计实验,每个实验为4学时,共计64机动4学时,讲座4学时,总计44-72(化学工程与工艺44、环境工程、材料化学专业、化学专业72)学时。机动时间用于考核。教学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
(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讲、基础实验、设计实验。
第一部分: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讲
1.分析化学实验基本目的要求;2.分析化学实验室规则;3.实验室安全知识及事故应急处理;4.实验用水的规格、制备及检验方法;5.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6.分析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基础实验
1. 基础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掌握主要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包括: 玻璃量器及常用器皿的洗涤方法; 玻璃量器的校准; 精确称量;常量分析中各类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样品的溶解及预处理; 指示剂的选择及滴定终点的控制; 纯净沉淀的制备及过滤、洗涤、干燥; 查阅分析化学手册及有关资料。
(2)掌握分析化学实验主要仪器的使用和校正,主要包括:电子分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分光光度计、pH计等。
(3)掌握容量分析法测定相关物质含量的原理及方法。包括酸碱含量测定、金属离子含量测定、卤素含量测定,银离子含量的测定、氧化还原性物质含量的测定等。
(4)掌握以沉淀反应基础的重量分析法测定物质含量的实验原理及方法,比如钙含量测定、钡含量的测定、硫含量的测定等。
(5)掌握吸光光度法对微量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的原理及方法。比如铁含量的测定、磷含量的测定、镍含量的测定等
(6)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方法。
2. 基础实验参考实验项目
(1)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2)氢氧化钠、盐酸溶液的配制和标定;(3)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4)燃料油酸值的测定;(5)混合碱中NaOH、Na2CO3含量的测定;(6)硫酸铵肥料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7)工业用水总硬度的测定;(8)铅铋合金中铋和铅的连续配位滴定;(9)胃舒平药片中铝和镁的测定;(10)配位置换滴定法测定铜合金中铜的含量;(11)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12)重铬酸钾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无汞定铁法);(13)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铜的含量;(14)天然水中溶解氧的测定;(15)工业污水(或生活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16)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碘量法);(17)工业苯酚纯度的测定;(18)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19)白云石中钙的测定;(20)可溶性硫酸盐中硫含量的测定;(21)可溶性钡盐中钡含量的测定;(22)钢铁中镍含量的测定;(23)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24)磷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磷;(25)分析天平的校准及使用。
第三部分: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基础实验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设计实验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原理,结合教师提供或学生自拟的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和使用仪器,实施实验方案,正确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2.设计实验教学要求
首先由教师提供若干实验题目,或者由学生自拟实验题目,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包括仪器选择、药品配置、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然后经过同学集体论证和教师审核,确定最终实验方案,进行实施,并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程教学环节
本课程由实验技术讲座和学生实验两个教学环节组成。
实验技术讲座主要介绍分析化学实验室规则、分析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实验室安全知识及事故应急处理、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各实验项目的原理目的要求等
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七个验证性实验,两个综合性实验、两个设计研究性实验。包括基本实验技能、容量分析、重量分析、分光度分析部分有代表性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根据物质特性及实际条件选择最佳测定方法;同时使学生实验技能及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二)课程教学手段
学生实验和教师讲座相结合。教师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全班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尽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验室的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目标是使大多数实验大部分实验用计算机控制、采集和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让学生的主要精力从用于实验操作上转移到用于设计实验上。
(三)各个教学环节规范
1.备课:教师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讲座部分,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难点,并体现其先进性。
2.课前预习及实验准备:无论实验还是讲座内容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部分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经教师审查后方可进行实验。每个实验前,教师要准备好实验所需试剂、调试实验所需仪器,做到每个学生实验都可以顺利实施。
3.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师除分实验讲解外,还要对实验组进行辅导。随时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严格按实验步骤进行,及时、准确记录数据,合格者方可结束实验,否则必须重做。做完后要整理好仪器。
讲座内容: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边讲边演示。学生要积极提出疑问,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4.作业:每个实验完成的第二周交实验报告,内容包括目的、原理、仪器装置图、操作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
教师要及时批阅报告、评定成绩。
5.成绩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是对每个实验进行考核,分预习、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误差讨论与实验报告书写等。
6.教学纪律要求:教师要求严格按本规范和教学规范进行教学。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学生必须严格按本规范和教学规范的要求进行学习,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实验室规则。
7.学生实验规则:
(1)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不得穿拖鞋、室内禁止大声喧哗、到处走动、严禁在实验室内吃饭、吸烟。
(2)实验前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写好预习实验报告,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检查所需实验仪器、药品是否齐全。
(3)实验时要集中精神,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如实记录。
(4)爱护国家财物,小心使用仪器和设备,防火防爆。注意节约用水、电和燃料。每人应取用自己仪器,不动用他人的仪器,公用仪器和临时供用仪器,用毕后应送回原处。损坏仪器必须及时登记。
(5)实验台上的仪器排放整齐,保持台面清洁,火柴梗、废纸、碎玻璃等放入垃圾桶,不准倒入水槽,废液一定倒入废液缸。
(6)按规定取放药品,取好药品后及时盖上原瓶盖,取用液体的滴管不可混用。
(7)使用精密仪器时,必须按照规定操作,发现故障,立即报告老师。
(8)实验后,应将仪器洗净整齐放好,实验台擦净,关好水龙头、电源。
(9)实验后,学生轮流负责打扫、整理实验室。
(10)发生意外事故时,保持镇静,遇有烧伤、烫伤、割伤应报告及时急救和治疗。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试基本要求
分析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化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这门课的考试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分析学实验方法,学会主要的分析化学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方法,从而使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基本理论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运作这些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法
采取平时表现、期末笔试相结合。
1.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要求、考核方式、评分标准
(1)实验预习:学生应对拟进行的实验做出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及实验的主要测量内容。每次实验前,任课教师将就该实验有关的问题进行提问,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实验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学及与教师讨论,写出有关实验的设计思路。
(2)实验报告:原始实验数据应记录规范、完整,实验结束后交任课教师审核。实验报告于课后撰写,使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和标准作图方格纸(或计算机处理、打印和作图)。除预习报告已有内容外,应对取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得出结果,并对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3)考核方式:根据每次实验的预习、现场操作、测定结果及实验报告等情况给予单独评分,总评分取各实验成绩的平均值。
(4)评分标准:学生必须完成按照教学规范配定的各项实验。无故未能完成实验任务的,该实验成绩不及格。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实验报告。无故未交实验报告的,该实验成绩不及格。
各实验项目均按照百分制分别打分,总成绩按全部实验成绩的平均分计算。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实验预习部分20%
有预习报告,能回答任课教师的课前提问。
(2)实验部分30%
实验过程中能主动实践,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发现问题能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或自行解决。原始实验数据记录完整规范,不弄虚作假。实验结束后数据经任课教师审核,并清理实验区域。
(3)出勤情况10%
(4)实验报告部分40%
实验报告书写整洁,作图规范,不增减、删改原始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合理准确。能根据自己的实验心得对所做实验进行各种讨论和误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5)其它加分项目
积极参加实验室的公益劳动,及时发现实验隐患或帮助同学等。
2.期末理论笔试
试题类型分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计算题等。
3.不同性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
平时成绩(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出勤情况)占40%。期末考核占60%。
七、说明
在保证教学规范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学生分配等做适当调整。
八、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2。
附录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知识点:1.实验室安全知识及事故应急处理知识;2.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3.分析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的使用方法。
知识单元2:分析天平校正及使用
知识点:1.掌握电子分析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2.学会电子天平灵敏度的修正;3.学会直接法、差减法、指定重量称量法等操作方法。
知识单元3: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及基本操作练习
知识点:1.掌握常见容量仪器使用与操作;2.了解并掌握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校准方法。
知识单元4: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甲醛法)
知识点:1. 掌握甲醛法测定铵盐中含氮量的原理和方法;2. 学会正确地判断终点,对数据、结果进行正确处理。
知识单元5: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知识点:1.了解测定混合碱含量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含量的操作技术;3.进一步熟练掌握容量瓶和移液管的使用;4.学习盐酸溶液的配制方法;5.学习用无水Na2CO3作基准物标定HCl溶液。
知识单元6: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及水的硬度的测定
知识点:1.学习EDTA二钠盐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2.练习用纯CaCO3作为基准物质来标定EDTA标准溶液;3.熟悉铬黑T、钙指示剂的使用及其终点变化;4.熟悉钙指示剂的使用及其终点变化;5.应用EDTA测定水中的钙硬度和钙镁总硬度。
知识单元7:铅、铋混合液中铅、铋含量的连续测定
知识点:1.学习通过控制不同的酸度,连续测定混合离子含量的配位滴定方法;2.了解金属指示剂二甲酚橙的应用。
知识单元8: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及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知识点:1.了解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和保存条件;2.掌握采用Na2C2O4作基准物标定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方法;3.掌握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方法。
知识单元9: K2Cr2O7法测定铁的含量
知识点:1.学习并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铁含量的原理和方法;2.熟悉氧化还原指示剂二苯胺磺酸钠的使用。
知识单元10:I2及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知识点:1.掌握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2.掌握I2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知识单元11: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
知识点:1.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滴定法;2.掌握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的原理和方法。
知识单元12:可溶性氧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
知识点:1.掌握可溶性氯化物中氯的测定的原理;2.掌握硝酸银的标定和莫尔法的测定条件;3.掌握沉淀指示剂的使用。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3:氯化钡中钡含量的测定
知识点:1.学习重量分析方法;2.掌握重量分析方法测钡的原理和方法。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4:分光光度法测铁
知识点:1.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分光光度计的结构、性能并掌握其使用方法;3.学会刻度吸管的使用方法。
知识单元15:鸡蛋壳中钙含量的测定、水果或药物中Vc含量测定(设计选)
知识点:1.培养学生查阅有关图书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有关参考资料和已掌握的操作技能,对实际试样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3.通过实物分析,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4.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设计实验,提高学生思考水平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6.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环境保护及充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知识单元16:铝合金中铝含量的测定、食醋中醋酸含量测定(设计选)
知识点:1.培养学生查阅有关图书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有关参考资料和已掌握的操作技能,对实际试样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3.通过实物分析,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4.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设计实验,提高学生思考水平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6.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环境保护及充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A》课程教学规范
一、有机化学A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
有机化学A是化学、化工类及与其相关类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是一门与生命科学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化学分支科学。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有机化学工业,对生命现象本质的阐述也离不开有机化学A的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有机化学的发展有赖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也有赖于对生命现象的深入研究。有机化学在给人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还需不断加强对环境友好的新方法、新反应等研究,不断减少直至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有机化学A》也就成为化学学科及相关学科如生命科学、药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本科生的一门主要基础课。
二、有机化学A课程教学目标
有机化学A是化学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油脂、糖类、蛋白质、生物碱、萜类及甾体化合物等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和掌握电子理论、反应机理、立体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和了解紫外、红外及核磁共振谱在有机化学A上的应用。
(一)知识目标
有机化学A课程的学习,包含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所有核心知识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并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对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理解:对内容理解并能掌握,会用它们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3)了解:对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科研及创造能力,为后继课程及有机化学A实验打下理论基础,为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本有机反应及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在化学工业生产中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有机化学A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一)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学时分配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提供的是知识体系的最小集合,是该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选修知识单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学规范,选修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不同特色。有机化学A课程的知识体系由5个知识领域和16个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核心知识单元14个,选修知识单元2个。每个知识领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包含的知识单元如下:
知识领域1:烃
知识单元1: 饱和碳氢化合物(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2: 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核心) 20学时
知识单元3: 芳香烃(核心) 6学时
知识领域2:有机化学理论及结构测定
知识单元4:对映异构(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5:近代四谱(核心) 6学时
知识领域3:烃的衍生物
知识单元6:卤代烃(核心) 5学时
知识单元7:醇酚醚(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8:醛酮(核心) 8学时
知识单元9:羧酸及其衍生物(核心) 12学时
知识领域4:含氮化合物
知识单元10:含氮化合物(核心) 7学时
知识领域5:专题部分
知识单元11:元素有机化合物(选修) 4学时
知识单元12:杂环化合物(核心) 5学时
知识单元13:甾族及萜类化合物(选修) 2学时
知识单元14:碳水化合物(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5:氨基酸及蛋白质(核心) 5学时
知识单元16:协同反应(核心) 4学时
(二)课程知识体系描述(见附录1)
上述课程知识体系概要说明本课程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以及哪个单元是核心,哪个单元是选修,所需的参考学时数等。课程知识体系中关于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详细描述在附录1中给出。
四、有机化学A课程描述(见附录2)
有关课程名称、参考学时与学分、概述、前导课程、课程提纲及说明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在附录2中给出。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堂讲授
1.课堂讲授内容
有机化学发展史,本课程的基本信息(涵盖知识单元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涵盖知识单元1-10)
有机化学理论(电子效益、空间效应)(涵盖知识单元2,3)
有机化学中的重排现象(涵盖知识单元,7)
有机合成方法及路线设计(涵盖知识单元10)
专题讨论(涵盖知识单元11-16)
从内容上,教师必须在全面透彻地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设计出有理论内涵、有知识含量、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学内容,理论讲述要注意深入浅出。在讲述课本上内容的同时对教学内容延伸,广泛吸收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数据,注重贴近社会发展的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单调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到最新和最现代的知识和技术。
2.教学方法
有机化学A内容较多,在课堂教学中,要系统而清晰地讲授重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化学方程式,同时运用模型、实物等直观教具,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兼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宜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重点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建议自学时间为讲授时间3~4倍。授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小结以及完成一定量的习题是学好有机化学A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环节。课前浏览教材有助于了解即将授课的内容,以便听课中特别留意老师对难懂和不易理解内容的讲解。及时的课后复习则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复习中建议多采用对比小结的方法,从而贯穿前后所学,并避免混淆。
3.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上应多样化。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制作大量的幻灯片、教学录像片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使枯燥的、复杂的、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和动态演示,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将会显著改善。充分使用网络,使学生大大开阔视野,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答疑和讨论,增进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习题课
习题是强化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必需手段。初学者很容易出现看得懂、听得懂却遇题不会做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掌握有关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因此,尽可能多地解析教材和参考书中的习题,将有助于扎实地学好有机化学。虽然与教材配套的习题解答公布在本网站的习题讲解栏目中,但是我们特别建议初学者务必先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并勤动笔画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和合成路线,然后才查看习题解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自己学习掌握中的问题与困难,切实学好有机化学相关内容。
(三)课外作业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机知识脉络,在教学中设立了几个专题:“电子效应一”、“电子效应二”、“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中的稳定性原理”以及“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等,分别穿插在适当章节后鼓励学生撰写这方面的小论文,力求使学生理解有机化学A的完整性,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自主学习
有机化学A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布置学生自学的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并利用网络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复习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课外指导
课外指导主要是切实做好课后对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辅导和答疑,一般来说,讲授1个知识单元答疑1―2次。时间可安排在学生自习时间,解答学生本章学习存在的问题,如有普遍性问题可集体辅导。
六、课程考核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根据有机化学A课程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方法主要是指课程成绩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最终成绩的评定为:平时成绩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80%。
七、说明
(1)本课程总学时包括两部分:理论课112学时。
(2)在保证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等做适当调整。
八、参考文献
[1] 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编,《基础有机化学A》(上,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A》,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四版。
附录1 有机化学A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知识领域1:烃
知识单元1: 饱和碳氢化合物(核心)
知识单元2: 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核心)
知识单元3: 芳香烃(核心)
知识领域2:有机化学A理论及结构测定
知识单元4:对映异构(核心)
知识单元5:近代四谱(核心)
知识领域3:烃的衍生物
知识单元6:卤代烃(核心)
知识单元7:醇酚醚(核心)
知识单元8:醛酮(核心)
知识单元9:羧酸及其衍生物(核心)
知识领域4:含氮化合物
知识单元10:含氮化合物(核心)
知识领域5:专题部分
知识单元11:元素有机化合物(选修)
知识单元12:杂环化合物(核心)
知识单元13:甾族及萜类化合物(选修)
知识单元14:碳水化合物(核心)
知识单元15:氨基酸及蛋白质(核心)
知识单元16:协同反应(核心)
知识单元1:饱和碳氢化合物(核心)
参考学时: 6学时
知识点:
1. 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
2. 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
3.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
4. 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5. 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6. 烷烃的卤代反应历程
7. 脂环烃的分类与命名
8. 环烷烃的结构
9. 环己烷的构象
10. 萘烷的构象与构型
11. 环烷烃的顺反异构
12.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13. 螺环与桥环化合物简介
学习目标:
1. 掌握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较复杂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理解原子序数优先规则能够准确的写出较复杂烷烃的构造式或名称
2. 理解“构象”概念,能够认识和书写简单烃类的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式、能够比较简单构象式的能量差别,掌握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
3. 了解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反应、反应历程的概念和游离基稳定规律
4. 掌握小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5. 掌握环己烷的构象
知识单元2:不饱和碳氢化合物(核心)
参考学时:20学时
知识点:
1. 烯烃的结构
2. 烯烃的命名和异构
3. 烯烃的物理性质
4. 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H2、X2、HX、H2SO4)氧化(KMnO4、O3、催化氧化)聚合
5. 炔烃的结构;
6. 炔烃的命名和异构;
7. 炔烃的物理性质;
8. 二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H2、X2、HX)氧化(KMnO4、O3、催化氧化)聚合;
9. 炔烃的特殊性质(加水,金属炔化物的生成,乙炔+HCN);
10.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与共轭效应: ①共轭二烯烃的结构②共轭效应③超共轭效应
11. 共轭二烯烃的性质:1.4-加成、双烯合成
学习目标:
1. 掌握烯烃的结构
2. 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以及命名
3. 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
4. 掌握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
5. 掌握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6. 掌握烯烃的制备 经消除反应的合成方法、炔烃的还原
7. 掌握乙炔、二烯烃的结构
8. 掌握炔烃、二烯烃的命名
9. 掌握炔烃、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10. 掌握炔烃、二烯烃的制备 经消除反应的合成方法
11. 了解速率控制与平衡控制
知识单元3: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1. 芳烃的分类2. 单环芳烃3. 稠环芳烃4. 非苯芳烃:休克尔(Huckel)规则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 掌握苯的分子结构
2. 掌握芳香烃的化学性质3. 掌握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超共轭效应4. 掌握非苯芳烃:休克尔(Huckel)规则及其应用
知识单元4:对映异构(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1. 旋光性和比旋光度
2. 手性分子与旋光异构
学习目标:
1. 掌握对映体和外消旋体
2. 构型的表示方法
3. 构型的标记
4. 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5. 外消旋体的拆分
知识单元5:近代四谱(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1. 核磁共振: 基本原理 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及影响因素 自旋偶合-裂分1H NMR图谱分析 13C NMR谱
2. 质谱: 基本原理 分子离子和分子量、分子式确定 碎片离子和分子结构的推断
3. 红外光谱: 基本原理 官能团的特征吸收 谱图分析
4. 紫外光谱: 一般概念 分子结构和紫外吸收的关系 芳香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5.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在有机化学A上的应用简介
学习目标:
1. 掌握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质谱基本原理
3. 掌握红外光谱基本原理
4. 掌握紫外光谱一般概念
知识单元6:卤代烃(核心)
参考学时:5学时
知识点:
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2. 物理性质
3.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1. 掌握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历程
2. 熟悉SN与反应活性顺序
3. 熟练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知识单元7:醇酚醚(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1. 醇:结构 分类 命名; 物理性质 氢键;化学性质
2. 酚:结构 分类 命名; 物理性质(分子内氢键与分子间氢键);化学性质
3. 醚与环氧化合物:结构 命名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佯盐的生成和醚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 环醚的开环反应与反应机理(与水、醇、氨、格氏试剂等作用)、 冠醚;醚的制备与鉴别
学习目标:
1. 熟练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2. 掌握消除反应的机理和历程
3. 了解1,2-环氧化合物的反应
知识单元8:醛酮(核心)
参考学时:8学时
知识点:
1. 结构 分类 命名
2. 物理性质
3. 化学性质:①加成反应:加氢氰酸及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加亚硫酸氢钠、加醇、加格氏试剂、与氨衍生物缩合、与Wittig试剂反应
②α-氢原子的反应:卤代反应、羟醛缩合反应
③氧化反应:弱氧化剂 (Fehling试剂、Tollens试剂)、强氧化剂、过氧酸氧化
④还原反应:催化加氢、氢化铝锂还原、硼氢化钠还原、异丙醇铝还原、C=O还原成CH2、金属还原
⑤歧化反应 醛酮的制备与鉴别 α、β-不饱和醛酮(亲核加成、亲电加成、氧化还原)
学习目标:
1. 熟练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
2. 掌握亲合加成的机理和历程
知识单元9:羧酸及其衍生物(核心)
参考学时:12学时
知识点:
1. 羧酸:结构 命名;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2. 羧酸衍生物:结构和命名;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3. 碳负离子的反应及在合成上的应用: ①碳负离子: 结构、形成、稳定性、反应;
②酯缩合反应;
③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
学习目标:
1. 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及分类
2. 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3. 掌握电子效应
知识单元10:含氮化合物(核心)
参考学时:7学时
知识点:
1. 硝基化合物:分类 结构 命名;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2. 胺:结构 分类 命名;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3.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重氮化反应、 重氮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偶合反应、 重氮甲烷。
4. 腈和异腈
学习目标:
1. 掌握胺的化学性质和其他含氮化合物
2. 掌握重氮化反应
3. 掌握霍夫曼消除反应
知识单元11:元素有机化合物(选修)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1. 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重要性;
2. C—M键的合成方法:①金属与卤代烃的反应
②金属盐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③烃类的金属化反应
④金属与非金属氢化物与不饱和烃加成
3. 有机锂的结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4. 有机硼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5. 有机硅化合物:①硅的电子构型及成键特点
②硅化合物的类型
③硅化合物的制备
④硅化合物的重要反应
⑤硅油、硅橡胶和硅树脂
6. 过度金属π络合物:①过渡金属元素的价电子层和成键特征
②不饱和烃π络合物
③夹心结构π络合物
④过渡金属在烯烃均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
1. 熟练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
2. 掌握亲合加成的机理和历程。
知识单元12:杂环化合物(核心)
参考学时:5学时
知识点:
1. 分类和命名;
2. 结构(五元杂环、六元杂环);
3. 性质:(1)酸碱性;(2)亲电取代(卤代、磺化、加氢、氧化);
4. 重要的杂环化合物:
(1)呋喃及其衍生物;(2)吡咯及其衍生物;(3)吡啶及其衍生物;(4)嘧啶及其衍生物;(5)吲哚及其衍生物;(6)花色素及黄酮色素;(7)嘌呤及其衍生物。
学习目标:
1. 掌握五元、六元杂环的结构;
2. 掌握五元、六元杂环的命名;
3. 掌握五元、六元杂环的化学性质;
知识单元13:甾族及萜类化合物(选修)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1. 甾族
2. 萜类化合物
学习目标:
了解甾族及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来源及其生理作用
知识单元14:碳水化合物(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1. 单糖:单糖的分类、构型;
单糖的环状结构(1)变旋现象(2)环状结构(3)构象
单糖的性质(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显色反应(α-萘酚反应、蒽酮反应、间苯二酚反应)异构化、氧化(碱性溶液、酸性溶液中氧化)还原、成脎反应
单糖的衍生物(1)糖苷(氧糖苷、氮糖苷及核酸);(2)糖酯;(3)维生素C;(4)氨基己糖
2. 二糖:还原性二糖;
非还原性二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蔗糖、海藻糖)
3. 多糖(淀粉、糖元、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琼脂、粘多糖)
学习目标:
1. 掌握单糖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2. 掌握单糖的环状和开环结构
3. 掌握二糖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4. 了解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知识单元15:氨基酸及蛋白质(核心)
参考学时:5学时
知识点:
1. 氨基酸:分类 命名 两性 等电点 反应 合成
2. 多肽、蛋白质、核酸简介
学习目标:
1. 掌握氨基酸的结构
2. 掌握蛋白质的结构
3. 掌握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知识单元16:协同反应(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电环化反应、 环加成反应、 σ-迁移
学习目标:
1. 掌握协同反应的理论基础
2. 掌握电环化反应
3. 掌握环加成反应
4. 掌握σ-迁移
机动4学时
附录2 有机化学A课程描述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开课对象 |
开课时间 |
总学时 |
学分 |
有机化学A |
专业基础课 |
化学专业本科 |
第3、4学期 |
112 |
7 |
2.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与生命科学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化学分支科学。它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命名、性质、制备方法、化学反应和反应机理等规律。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分子水平上讲授含碳化合物分子结构与它们的相互转换机理,产物及其分离,鉴定和应用的基础科学,是化学化工、生物、药学、医学、农学、环境、材料等学科的支撑学科,是创造新物质的一个重要学科。
3.前导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
4. 课程提纲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涵盖知识单元1-10)
有机化学理论(电子效益、空间效应)(涵盖知识单元2,3)
有机化学中的重排现象(涵盖知识单元7)
有机合成方法及路线设计(涵盖知识单元10)
专题讨论(涵盖知识单元11-16)
说明:适用于化学专业,必修课程。
《有机化学实验A》课程教学规范
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而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化学领域中各分支重要的基本研究的工具和方法,是化学相关专业(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环境工程等)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方法,学会主要的有机实验的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从而加深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实验工作的综合训练,使之具有基本的科研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与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紧密配合,但又是一门独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理论教学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不仅在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实验中涉及到许多基本理论和仪器工作原理,更能体现实验与理论的紧密联系,使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本课程通过严格的、定量的实验研究物质的有机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使学生既具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又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为化学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一是使学生能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能根据所学的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二是锻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同时了解近代新的实验方法和大型仪器(气质、核磁、红外、紫外等)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归纳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三是巩固和加深对有机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灵活应用的创新能力。
(一)知识目标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对知识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具体到本课程就是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手段熟悉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学会重要的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和基本的实验仪器的使用。
(2)理解:对知识内容理解并能掌握,会用它们分析、解决相关简单问题。具体到本课程就是理解并初步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从而加深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
(3)了解:对知识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具体到本课程就是了解近代大型仪器(气质、核磁、红外、紫外等)的性能及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
(二)能力目标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获得有机化学的实验方法和能力、为以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的能力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实验手段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掌握重要的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和基本的实验仪器的使用能力。
(2)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3)验证所学的原理,巩固、加深对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能够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
(4)锻炼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体到本课程,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工作的综合训练,使之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具有独立工作的本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
三、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有机化学实验的知识领域的体系结构是同有机化学理论课相辅相成的,主要分为基本操作实验、有机化合物性质实验、合成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等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都包含若干知识单元(即选取的若干实验项目),每个知识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即每个有机化学实验项目的实验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实验操作等)。
每个知识领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包含的知识单元如下:
(一)基本操作实验部分
基本操作实验部分主要是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实验操作的操作方法、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有机化学实验项目)主要有:
(1)熔点测定
(2)简单蒸馏操作
(3)沸点测定
(4)水蒸气蒸馏
(5)分馏
(6)减压蒸馏
(7)重结晶
(8)色谱法
(9)萃取
(10)加热和冷却
(11)升华
(12)干燥和干燥剂
(13)折光率和旋光度测定
每次根据教学需要,从上述知识单元中选取部分实验项目实施。
(二)有机物性质实验
这一部分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通过性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中所学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并将所学的感性知识转变成理性的知识。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实验项目)主要有:
(1)甲烷制备和烷烃的性质
(2)不饱和烃(烯烃、炔烃等)的性质
(3)芳香烃性质
(4)卤代烃性质
(5)醇酚醚性质
(6)醛酮性质
(7)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
(8)胺的性质
(9)碳水化合物性质
(10)氨基酸蛋白质性质
(1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性分析
每次根据教学需要,从上述知识单元中选取部分实验项目实施。
(三)合成实验
通过各种化合物的合成,进一步的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操作,掌握实验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记录等科学实验方法。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实验项目)主要有:
(1)环己烯制备
(2)溴乙烷制备
(3)2-甲基-2-丁醇制备
(4)三苯甲醇制备
(5)乙醚制备
(6)无水乙醇制备
(7)正丁醚制备
(8)苯乙酮制备
(9)己二酸制备
(10)乙酸乙酯制备
(11)苯甲酸乙酯制备
(12)硝基苯制备
(13)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制备
(14)苯胺制备
(15)甲基橙制备
(16)乙酰乙酸乙酯制备
(17)安息香缩合
(18)1-溴丁烷制备
(19)肉桂酸制备
(20)脲醛树脂制备
(21)咖啡因提取
(22)乙酰苯胺制备
(四)综合和设计实验
通过这一部分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实验操作在各种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学习设计一种产品的合成或提取方法。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实验项目)主要有:
(1)从大豆饼粕中提取油脂
(2)从辣椒中提取红色素
(3)相转移合成二茂铁
(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合成
(5)肥皂的制备
(6)阿司匹林的合成
(7)自选物质的合成
(8)系列合成实验
每次根据教学需要,从上述知识单元中选取部分实验项目实施。
四、课程体系描述
(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描述:
前导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实验、无机化学等
参考学时:124学时
参考学分:2
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曾昭琼等编,高教出版社。
课程目标:
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化学以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方法,训练学生学会主要的有机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方法。从而使学生对有机课程中基本理论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运用这些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与安排:
实验包括31个基本实验,其中设计实验2-4,每个实验为4学时,共计124。机动时间用于考核。教学安排一般为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
(二)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有机化学基本知识讲座、基本操作实验、性质实验、合成实验、综合设计实验
第一部分:有机化学基本知识讲座
(1) 有机化学实验课简介,实验室安全防护。
(2) 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和表达方式
(3) 实验观察和记录。
(4) 常用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
(5) 实验报告的书写
第二部分:基本操作实验、性质实验、合成实验、综合设计实验
1. 基本操作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熔点测定:掌握熔点测定的原理,掌握熔点测定实验操作方法,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
(2)简单蒸馏操作:掌握常量法蒸馏操作的原理,掌握蒸馏的操作方法,了解蒸馏的意义。
(3)沸点测定:掌握常量法沸点测定的原理,掌握沸点的操作方法,了解沸点的意义。掌握微量法沸点测定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4)水蒸气蒸馏:掌握水蒸气蒸馏的原理,掌握水蒸气蒸馏的仪器安装和实验操作。了解水蒸气蒸馏的应用和意义。
(5)分馏:掌握分馏的原理,掌握分馏柱的种类和选用,掌握分馏操作的方法,了解分馏的意义。
(6)减压蒸馏:掌握减压蒸馏的仪器安装和操作方法,掌握减压蒸馏的原理,认识减压蒸馏的仪器和设备,并学习使用。了解减压蒸馏的意义。
(7)重结晶:学习重结晶的原理,掌握重结晶操作中的减压过滤和热过滤操作,掌握吸附脱色操作。
(8)色谱法:学习柱色谱、纸色谱、薄层色谱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柱色谱和薄层色谱在分离鉴定方面的应用。了解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
(9)萃取:掌握萃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了解萃取的意义。
(10)加热和冷却:学习石棉网加热、水浴加热、油浴加热、电热套加热等加热方法。学习在实验室中常用的冷却方法。
(11)升华:了解升华的原理和意义,学习升华的方法。
(12)干燥和干燥剂:学习干燥的原理和常用干燥剂,掌握一般有机液体的干燥操作方法。
(13)折光率和旋光度测定:学习化合物折光率的测定,认识阿贝折光仪的构造并学习使用方法。学习旋光仪的构造和原理,学习旋光度的测定操作,学习比旋光度的计算。
2. 性质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甲烷制备和烷烃的性质:学习甲烷的制备原理,掌握烷烃的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化学性质。
(2)不饱和烃(烯烃、炔烃等)的制备和性质:学习烯烃、炔烃的制备,掌握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
(3)芳香烃性质:学习和验证芳香烃的性质。
(4)卤代烃性质: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5)醇酚醚性质: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6)醛酮性质: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
(7)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性质:掌握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8)胺的性质:掌握胺的化学性质。
(9)碳水化合物性质: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0)氨基酸蛋白质性质:掌握氨基和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1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性分析: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性分析的原理,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定性分析的操作。
3.有机合成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环己烯制备:学习环己烯制备的原理。掌握环己烯制备的实验操作。
(2)溴乙烷制备:学习溴乙烷制备的原理。掌握溴乙烷制备的实验操作。
(3)2-甲基-2-丁醇制备:学习2-甲基-2-丁醇制备制备的原理。掌握2-甲基-2-丁醇制备的实验操作
(4)三苯甲醇制备:学习三苯甲醇制备制备的原理。掌握三苯甲醇制备制备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学习蒸馏、洗涤等操作。
(5)乙醚制备:学习溴乙醚制备的原理。掌握乙醚制备的实验操作,学习易燃、低沸点物质制备中操作注意事项。
(6)无水乙醇制备:学习无水乙醇制备的原理。掌握无水乙醇制备的实验操作。
(7)正丁醚制备:学习正丁醚制备的原理。掌握正丁醚制备的实验操作,学习分水器的原理也使用方法。
(8)苯乙酮制备:学习苯乙酮制备的原理。掌握苯乙酮制备的实验操作,学习无水操作以及有毒气体的吸收操作。
(9)己二酸制备:学习己二酸制备的原理。掌握己二酸制备的实验操作。
(10)乙酸乙酯制备:学习乙酸乙酯制备的原理。掌握乙酸乙酯制备的实验操作。
(11)苯甲酸乙酯制备:学习苯甲酸乙酯制备的原理。掌握苯甲酸乙酯制备的实验操作。
(12)硝基苯制备:学习硝基苯制备的原理。掌握硝基苯制备的实验操作。
(13)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制备:学习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制备的原理。掌握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制备的实验操作。
(14)苯胺制备:学习苯胺制备的原理。掌握苯胺制备的实验操作。进一步熟悉水蒸气蒸馏操作。
(15)甲基橙制备:学习甲基橙制备的原理。掌握甲基橙制备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学习重结晶操作。
(16)乙酰乙酸乙酯制备:学习乙酰乙酸乙酯制备的原理。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制备的实验操作。
(17)安息香缩合:学习安息香缩合的原理。掌握安息香缩合的实验操作。
(18)1-溴丁烷制备:学习1-溴丁烷制备的原理。掌握1-溴丁烷制备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复习熟练回流操作和有毒气的吸收操作以及液体化合物的洗涤操作。
(19)肉桂酸制备:学习肉桂酸制备的原理。掌握肉桂酸制备的实验操作。
(20)脲醛树脂制备:学习脲醛树脂制备的原理。掌握脲醛树脂制备的实验操作。
(21)咖啡因提取:学习咖啡因提取的原理。掌握咖啡因提取的实验操作。
(22)乙酰苯胺制备:学习乙酰苯胺制备的原理。掌握乙酰苯胺制备的实验操作。
4.综合设计实验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通过基础实验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设计实验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原理,结合教师提供或学生自拟的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和使用仪器,实施实验方案,正确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首先由教师提供若干实验题目,或者由学生自拟实验题目,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包括仪器选择、药品配置、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然后经过同学集体论证和教师审核,确定最终实验方案,进行实施,并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1)从大豆饼粕中提取油脂:查找文献,独立设计提取方法,根据方法的异同,以及提取率的高低,评价自己实验的效果。
(2)从辣椒中提取红色素:查阅文献,完成设计提取方法,包括溶剂的选择,产品的精制等。
(3)相转移合成二茂铁: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经教师评价后实施实验。根据产品的质量,检验方法的优劣。
(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合成: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经教师评价后实施实验。根据产品的质量,检验方法的优劣。
(5)肥皂的制备:查阅文献,完成设计制备方法,包括碱液的比例的选择,产品的盐析和精制等。
(6)阿司匹林的合成: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经教师评价后实施实验。根据产品的质量,检验方法的优劣。
(7)自选物质的合成:自选某种物质,查阅文献中的合成方法,提出合理的新的合成方法,经教师批准后实施实验。
(8)系列合成实验:由一种物质出发,经过几步有机化学反应,将前一步的产品作为下一步原料,进行系列合成,最后考察各个步骤的合成效果。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程教学环节
本课程由有机实验基本知识讲座和学生实验两个教学环节组成。
有机实验基本知识讲座主要介绍有机化学实验不同于其他化学实验课程,特有的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和操作,以及产率的计算方法。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十二个基础实验,四个综合设计实验。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概貌;另一方面,根据现有仪器设备的条件,力求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上得到较全面的训练。
(二)课程教学手段
首先根据教学计划,学生自己预习实验内容,然后由教师对实验进行讲解,学生理解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实验和教师讲座相结合。教师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全班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尽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验室的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目标是使大多数实验大部分实验让学生的主要精力从用于实验操作上。
(三)各个教学环节规范
1.备课:教师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讲座部分,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难点,并体现其先进性。
2.课前预习:无论实验还是讲座内容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部分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经教师审查后方可进行实验。
3.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师除分实验讲解外,还要对实验组进行辅导。随时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严格按实验步骤进行,及时、准确记录数据,合格者方可结束实验,否则必须重做。做完后要整理好仪器。
讲座内容: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边讲边演示。学生要积极提出疑问,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特别是教师对实验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操作,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提醒学生,对实验中的一些危险因素,要及时的提醒学生注意。
4.作业:每个实验完成的第二周交实验报告,内容包括目的、原理、仪器装置图、操作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
教师要及时批阅报告、评定成绩。
5.成绩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是对每个实验进行考核,分预习、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实验报告书写等;期末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学生抽签决定操作考试题目。
6.教学纪律要求:教师要求严格按本规范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学生必须严格按本规范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学习,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实验室规则。
7.学生实验规则:
(1)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不得穿拖鞋、室内禁止大声喧哗、到处走动。
(2)实验前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写好预习实验报告,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检查所需实验仪器、药品是否齐全。
(3)实验时要集中精神,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如实记录。
(4)爱护国家财物,小心使用仪器和设备,注意节约用水、电和燃料。每人应取用自己仪器,不动用他人的仪器,公用仪器和临时供用仪器,用毕后应送回原处。损坏仪器必须及时登记。
(5)实验台上的仪器排放整齐,保持台面清洁,火柴梗、废纸、碎玻璃等放入垃圾桶,不准倒入水槽,废液一定倒入废液缸。
(6)按规定取放药品,取好药品后及时盖上原瓶盖,取用液体的滴管不可混用。
(7)使用精密仪器时,必须按照规定操作,发现故障,立即报告老师。
(8)实验后,应将仪器洗净整齐放好,实验台擦净,关好水龙头、电源。
(9)实验后,学生轮流负责打扫、整理实验室。
(10)发生意外事故时,保持镇静,遇有烧伤、烫伤、割伤应报告及时急救和治疗。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试基本要求:
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化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这门课的考试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方法,学会主要的有机化学实验技术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方法,从而使学生对有机实验课程中基本理论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运作这些基本理论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法:
实验报告、平时表现、期末笔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年级,灵活使用各种成绩的组合。
1、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要求、考核方式、评分标准
(1)实验预习:学生应对拟进行的实验做出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及实验的主要测量内容。每次实验前,任课教师将就该实验有关的问题进行提问,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实验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学及与教师讨论,写出有关实验的设计思路。
(2)实验报告:原始实验数据应记录规范、完整,实验结束后交任课教师审核。实验报告于课后撰写,使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和作图规范,数据处理合理,实验注意事项和结果讨论充分。除预习报告已有内容外,应对取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得出结果,并对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3)考核方式:根据每次实验的预习、现场操作、测定结果及实验报告等情况给予单独评分,总评分取各实验成绩的平均值。
(4)评分标准:学生必须完成按照教学大纲配定的各项实验。无故未能完成实验任务的,该实验成绩不及格。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实验报告。无故未交实验报告的,该实验成绩不及格。
各实验项目均按照百分制分别打分,总成绩按全部实验成绩的平均分计算。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实验预习部分20%
有预习报告,能回答任课教师的课前提问。
(2)实验部分30%
实验过程中能主动实践,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发现问题能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或自行解决。原始实验数据记录完整规范,不弄虚作假。实验结束后数据经任课教师审核。
(3)实验报告部分50%
实验报告书写整洁,作图规范,不增减、删改原始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合理准确。能根据自己的实验心得对所做实验进行各种分析和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
(4)其它加分项目
积极参加实验室的卫生扫除和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等劳动,及时关闭实验室电源和仪器电源,发现实验隐患及时处理或报告相关老师处理等。
2、期末理论笔试
试题类型分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绘图、论述题等。
3、实验操作考试
在指定的若干实验项目中抽签决定考试内容,主要考察实验基本操作及仪器的安装。
4、不同性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
平时成绩(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20~40%。期末笔试考核占60~80%。
七、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0.
[2] 曾昭琼等编. 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物理化学A》课程教学规范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物理化学是物理学与化学最早相互交叉渗透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化工、材料和生物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好物理化学,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化学运动,从理论上解释化学现象,才能更系统、更深刻地掌握化学规律。另一方面,学习物理化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物理化学素养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无论今后从事何种工作,都具有适应能力强、后劲足的特点,因为他们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更容易触类旁通、自学深造,能较快适应工作的变动,开辟新的研究阵地,从而有可能站在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学生应了解怎样从试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而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知识目标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包含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所有核心知识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并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对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理解:对内容理解并能掌握,会用它们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3)了解:对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二)能力目标
以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主要通过学习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及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能力目标分为应用、分析、综合、评判四个层次。
(三)素质目标
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素质目标分为分析、综合、评判三个层次。
三、课程的知识体系描述
(一)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学时分配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提供的是知识体系的最小集合,是该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选修知识单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学规范,选修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不同特色。
物理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由6个知识领域和14个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核心知识单元10个,选修知识单元4个。
知识领域1:气体
知识单元1:气体(选修) 2学时
知识领域2:热力学
知识单元2:热力学第一定律(核心) 14学时
知识单元3:热力学第二定律(核心) 14学时
知识单元4: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核心) 12学时
知识单元5:相平衡(核心) 16学时
知识单元6:化学平衡(核心) 10学时
知识单元7:统计热力学(选修) 8学时
知识领域3:电化学
知识单元8:电解质溶液(核心) 8学时
知识单元9: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核心) 12学时
知识单元10:电解与极化(选修) 4学时
知识领域4:动力学
知识单元11:化学动力学基础(一)(核心) 10学时
知识单元12:化学动力学基础(二)(选修) 4学时
知识领域5:表面物理化学
知识单元13:表面物理化学(核心) 6学时
知识领域6: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
知识单元14: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核心) 6学时
(二)课程知识体系描述(见附录1)
上述课程知识体系概要说明本课程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以及哪个单元是核心,哪个单元是选修,所需的参考学时数等。课程知识体系中关于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详细描述在附录1中给出。
四、课程描述(见附录2)
有关课程名称、参考学时与学分、概述、前导课程、课程提纲及说明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在附录2中给出。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堂讲授
1. 课堂讲授内容
气体(涵盖知识单元1)
热力学第一定律(涵盖知识单元2)
热力学第二定律(涵盖知识单元3)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涵盖知识单元4)
相平衡(涵盖知识单元5)
化学平衡(涵盖知识单元6)
统计热力学(涵盖知识单元7)
电解质溶液(涵盖知识单元8)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涵盖知识单元9)
电解与极化(涵盖知识单元10)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涵盖知识单元11)
化学动力学(二)(涵盖知识单元12)
表面物理化学(涵盖知识单元13)
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涵盖知识单元14)
2. 教学方法
以课程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授,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与方法,为学生的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指导方向,在老师的讲授中,学生的思维围绕着老师的思维,带动学生开阔思维,寻找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尝试发现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质疑,使教学模式多样化,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 教学手段
力求充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多样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制作了完整的物理化学电子课件。课件在教学中多次使用并不断完善。课程已经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黑板、多媒体大屏幕交替使用,灵活生动,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充分使用网络,使学生大大开阔视野,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答疑和讨论,增进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习题课
习题课是大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各种类型的习题及解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习题包括四种类型:一种是通过习题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数值概念;一种是通过习题掌握和理解学习中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一种是通过习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最后一种是需要学生经过适当的努力通过作习题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跨越新台阶和扩大知识面。这最后一种习题是对比较有能力的学生提供的。习题课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检查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尽量精选一些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贴近实际生产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用教材上的习题,也可布置课程论文等内容作为课外作业。
(四)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可利用网络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在网上阅读教学课件及其它各项资料,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复习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课外指导
课外指导主要是切实做好课后对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辅导和答疑,一般来说,讲授1个知识单元答疑1-2次。时间可安排在学生自习时间,解答学生本章学习存在的问题,如有普遍性问题可集体辅导。
六、课程考核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根据物理化学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方法主要是指课程成绩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最终成绩的评定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
七、说明
在保证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教学学期的时间、学生的实际需求等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等做适当调整。
八、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0.
附录1 物理化学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知识领域1:气体
知识单元1:气体(选修) 2学时
知识领域2:热力学
知识单元2:热力学第一定律(核心) 14学时
知识单元3:热力学第二定律(核心) 14学时
知识单元4: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核心) 12学时
知识单元5:相平衡(核心) 16学时
知识单元6:化学平衡(核心) 10学时
知识单元7:统计热力学(选修) 8学时
知识领域3:电化学
知识单元8:电解质溶液(核心) 8学时
知识单元9: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核心) 12学时
知识单元10:电解与极化(选修) 4学时
知识领域4:动力学
知识单元11:化学动力学基础(一)(核心) 10学时
知识单元12:化学动力学基础(二)(选修) 4学时
知识领域5:表面物理化学
知识单元13:表面物理化学(核心) 6学时
知识领域6: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
知识单元14: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1:气体(选修)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气体分子动理论
摩尔气体常数
理想气体的状态图
实际气体
气液间的转变—实际气体的等温线和液化过程
学习目标:
(1)掌握低压气体常用的几个经验定律。
(2)掌握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熟练使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3)掌握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差别,实际气体的液化过程,了解范德华方程式。
(4)了解对比状态与压缩因子图。
知识单元2:热力学第一定律(核心)
参考学时:14学时
知识点:
热力学概论
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热力学第一定律
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焓
热容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卡诺循环
焦耳—汤姆逊效应—实际气体的内能和焓
热化学
郝斯定律
几种热效应
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熟悉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系统与环境、状态函数、热和功及过程与途径等。
(2)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热力学能的概念。
(3)掌握状态函数的概念和特性,掌握热力学能和焓都是状态函数。
(4)熟悉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的意义和特点。
(5)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各种计算方法。
(6)了解节流膨胀的概念和意义。
(7)掌握应用赫斯定律、生成焓及燃烧焓计算反应热的方法。
(8)了解溶解热及稀释热的定义和概念。
(9)熟悉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并能应用基尔霍夫定律求算各种温度下的反应热。
知识单元3:热力学第二定律(核心)
参考学时:14学时
知识点:
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
卡诺定理
熵的概念
克劳修斯不等式与熵增加原理
热力学基本方程与T-S图
熵变的计算
熵和能量退降
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
变化的方向与平衡条件
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示例
几个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过程。
(2)掌握状态函数特性及在某变化中状态函数变量与特定过程函数关系。
(3)掌握克劳修斯不等式基础上得出的对某变化可逆性判断或不可逆程度的度量。
(4)理解如何从可逆性判据演变成特定条件下的平衡判据,并确定过程的方向和限度。
(5)掌握理想气体在变化中状态函数及过程函数的计算。
(6)掌握在相变化中(可逆、不可逆)状态函数及过程函数的计算。
(7)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及规定熵的意义。
(8)掌握在化学变化中标准状态函数的计算和意义。
知识单元4: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核心)
参考学时:12学时
知识点:
多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方法
偏摩尔量
化学势
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理想液态混合物
理想稀溶液中任一组分的化学势
稀溶液的依数性
活度与活度因子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偏摩尔量,化学势的意义及功用。
(2)掌握化学势的表示方法,活度的意义及求算,理想溶液的特征。
(3)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
知识单元5:相平衡(核心)
参考学时:16学时
知识点:
多相系统平衡的一般条件
相律
单组份系统的相平衡
理想的二组分液态混合物—完全互溶的双液系
杠杆规则
蒸馏(精馏)的基本原理
非理想的液态混合物部分
互溶的双液系
不互溶的双液系
简单的低共熔二元相图
形成化合物的相图
学习目标:
(1)熟悉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的概念,掌握相律的物理意义及其在相图中的应用。
(2)掌握克氏方程及其在单组分体系中的应用及各种计算。
(3)掌握杠杆规则及其在相图中的应用。
(4)了解双液体系统的p-x和T-x图,熟悉蒸馏和精馏的原理,了解恒沸系统的特点。
(5)能根据相图绘制冷却曲线,或根据冷却曲线绘制简单的相图。
(6)熟悉低共熔系统相图的意义和应用。
知识单元6:化学平衡(核心)
参考学时:10学时
知识点: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
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复相化学平衡
标准摩尔生成Gibbs自由能
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同时化学平衡
学习目标:
(1)掌握化学平衡的条件。理解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2)掌握化学平衡等温方程式和平衡常数。
(3)理解平衡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法。
(4)掌握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方法。
(5)理解标准状态下反应的吉布斯能变化和化合物的标准吉布斯能。
(6)掌握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理解吉布斯能变化随温度的关系。
(7)理解其他因素如压力、配比、惰性气体对平衡的影响。
知识单元8:电解质溶液(核心)
参考学时:8学时
知识点:
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电解定律
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
电解质溶液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
学习目标:
(1)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理解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2)理解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掌握相关的计算。
(3)理解电导与离子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运动定律,掌握有关计算和应用。
(4)了解电导测定的应用。
(5)理解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平均活度系数和离子强度的定义,并掌握有关的计算。
知识单元9: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核心)
参考学时:12学时
知识点:
可逆电池的书写方法及电动势的取号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分解电压
极化作用
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的钝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可逆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电池的书写规则。
(2)了解电池电动势的产生机理,理解用盐桥消除液体接界电势的原理。
(3)理解可逆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势的测定原理,掌握它们的计算和有关的应用。
(4)了解电解过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电极产生极化的原因。
知识单元11:化学动力学基础(核心)
参考学时:10学时
知识点:
基元反应
总包反应
反应级数
反应分子数
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常数等基本概念
简单级数反应的微分和积分速率方程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活化能的概念
学习目标:
(1)掌握基元反应、总包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等基本概念。
(2)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微分和积分速率方程及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
(3)掌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及预测药物贮存期的基本方法。
(4)了解典型的复杂反应、链反应、光化反应和溶液中的反应的基本特征。
知识单元13:表面物理化学(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表面张力概念
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杨-拉普拉斯公式
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Kelvin公式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铺展与润湿,粘附功、浸湿功和铺展系数,接触角
Langmuir吸附等温式、BET公式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区别,吸附热
学习目标:
(1)理解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表面张力的概念,了解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掌握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2)理解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及与曲率半径的关系,掌握使用杨-拉普拉斯公式。
(3)理解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与平面相比有何不同,掌握Kelvin公式的使用,了解常见亚稳现象
(4) 解吉布斯吸附等温式的表示形式及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并掌握简单的应用计算。
(5)了解气-固表面吸附的本质及吸附等温线的主要类型,理解Langmuir吸附等温式、BET公式等常用气-固吸附公式的物理模型,并掌握其应用。
知识单元14: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征,溶胶的制备与纯化方法。
溶胶稳定存在的原因;溶胶的胶团结构表示式
溶胶的光学、电学、动力性质
电解质对溶胶稳定和聚沉的影响
胶体稳定性的DLVO理论
唐南平衡
学习目标:
(1)了解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征,掌握憎液溶胶胶团的结构特点,了解溶胶的制备与纯化方法。
(2)理解胶体分散体系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及有关应用。
(3)了解胶体在稳定性方面的特点及关于胶体稳定性的DLVO理论,了解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掌握判断电解质的聚沉能力。
(4)掌握大分子溶液与溶胶的异同点,了解聚电解质的唐南平衡。
附录2 物理化学A课程描述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开课对象 |
开课时间 |
总学时 |
学分 |
物理化学 |
必修课 |
化学专业 |
第4,5学期 |
96学时 |
6学分 |
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探求化学运动中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化学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研究物质的相变、化学变化方向及平衡规律的化学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与机理的化学动力学,以及研究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具有特殊规律的热化学、电化学、光化学、催化和胶体化学等。
物理化学课程是我校化学专业本科生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课,也是化工、材料化学、环境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在化学化工类教学计划的各种自然科学理论课中,物理化学课程居于承上(第一层次:公共理论层次)启下(专业理论层次)的重要枢纽地位,它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化学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提供了最一般的原理。同时,由于物理化学与化学学科其它分支学科的结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计算化学、激光化学、表面科学等。
前导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等。
课程提纲
(1)气体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力学第二定律
(4)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
(5)相平衡
(6)化学平衡
(7)统计热力学
(8)电解质溶液
(9)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10)电解与极化
(11)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12)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3)表面物理化学
(14)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
说明:适用于化学专业,必修课程。
《物理化学实验A》课程教学规范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物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分支,它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是化学相关专业(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环境工程等)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学会主要的物化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实验工作的综合训练,使之具有基本的科研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与物理化学理论课程紧密配合,但又是一门独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理论教学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不仅在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实验中涉及到许多基本理论和仪器工作原理,更能体现实验与理论的紧密联系,使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本课程通过严格的、定量的实验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使学生既具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又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为化学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一是使学生能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能根据所学的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二是锻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 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培养严肃认真、 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同时了解近代大型仪器的性能及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了解计算机控制实验条件、采集实验数据和进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归纳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及撰写科学报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三是巩固和加深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灵活应用的创新能力。
(一)知识目标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对知识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具体到本课程就是掌握物理化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手段熟悉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之间的关系,学会重要的物理化学实验技术和基本的实验仪器的使用。
(2)理解:对知识内容理解并能掌握,会用它们分析、解决相关简单问题。具体到本课程就是理解并初步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3)了解:对知识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具体到本课程就是了解近代大型仪器的性能及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了解计算机控制实验条件、采集实验数据和进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
(二)能力目标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并且为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和发展化学相关专业的实际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的能力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实验手段熟悉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重要的物理化学实验技术和基本的实验仪器的使用能力。
(2)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3)验证所学的原理,巩固、加深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能够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
(4)锻炼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三)素质目标
通过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体到本课程,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工作的综合训练,使之具有基本的科研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归纳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及撰写科学报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具有独立工作的本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
三、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物理化学实验的知识领域的体系结构是同物理化学理论课相对应的,也分为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与胶体化学四大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都包含若干知识单元(即选取的若干物化实验项目),每个知识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即每个物理化学实验项目的实验要求、重点、难点等)。
每个知识领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包含的知识单元如下:
(一)热力学部分
它研究平衡体系的性质以及体系与环境的能量变化。因此这部分实验主要使学生掌握平衡体系宏观物理量(如蒸气压,平衡常数等)的测量技术以及与能量交换有关的量热计测温技术,并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物化实验项目)主要有:
(1)恒温槽的装配和性能的测试
(2)燃烧热的测定
(3)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4)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图
(5)金属相图
(6)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7)溶解热测定
(8)氨基甲酸铵分解平衡常数的测定
(9)甲基红酸离解常数的测定
每次根据教学需要,从上述知识单元中选取部分实验项目实施。
(二)动力学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反应速度,反应机理以及各种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着重要使学生掌握反应物质瞬时浓度的测定技术,宏观反应动力学方程式的确定方法,催化剂选择等,并加深对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等主要动力学参数的理解。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物化实验项目)主要有:
(1)蔗糖转化一级反应速度常数测定
(2)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
(3)丙酮碘化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
每次根据教学需要,从上述知识单元中选取部分实验项目实施。
(三)电化学部分
通过这一部分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电池电动势的研究方法和电极电位的测量方法。学会电学测量技术包括位差计、电流计、标准电池、参比电极。电极的制备以及交流电桥测定溶液的电阻。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物化实验项目)主要有:
(1)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2)电导法测量弱电解质电离常数和难溶盐溶度积
(3)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4)电解极化曲线的测定
每次根据教学需要,从上述知识单元中选取部分实验项目实施。
(四)表面和胶体化学部分
通过这一部分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表面和胶体化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物理化学参数的测量方法。学会表面和胶体化学测量技术包括表面张力仪、粘度计、电泳和电渗仪的使用、胶体制备和纯化等。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物化实验项目)主要有:
(1)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
(2)电渗
(3)胶体制备和电泳
(4)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
每次根据教学需要,从上述知识单元中选取部分实验项目实施。
上述四大知识领域所涵盖的每个知识单元的知识点描述详见附录。
四、课程描述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
参考学时:64
参考学分:2
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化学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物理化学实验方法。训练学生学会主要的物化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方法。从而使学生对物化课程中基本理论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运用这些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前导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实验、分析实验、有机实验
课程提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实验技术讲座课、基础实验、设计实验。
第一部分:实验技术讲座课
1. 本实验课程基本要求
(1)物理化学实验课简介,物化实验室安全防护。
(2)物化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和表达方式
(3)实验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与运算法则。
(4)实验结果的图解处理。
(5)验方程式的建立。
2. 误差分析
(1)偶然误差的统计分布,概率(或然率), 高斯误差分布定律。
(2)误差分析。
① 平均误差与相对平均误差的传递。
② 标准误差的传递。
3. 温度的测量和控制(结合恒温槽性能测试的实验进行讲授)
(1)温度测量的基本依据。
(2)测温方法概述。
(3)几种常用的温度计。
(4)温度的控制。
4. 真空技术与测量
5. 《物理化学实验设计举例》讲座
(1)实验体系和实验方法的选定。
(2)仪器的选用和实验设计。
第二部分: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掌握多层次的温度测量和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各分度水银温度计的使用和校正,电子式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和校正,热电偶、热电阻测温元件的使用和校正;继电器控制的恒温水槽的组装和使用,超级循环恒温槽的使用,人工智能温控仪的使用。
(2)掌握多种电子仪器和光学仪器的使用和校正,主要包括:pH计、电导率仪、电位差计、阿贝折光仪、旋光仪、分光光度计等。
(3)熟悉部分综合性仪器系统的使用方法。
(4)掌握以量热法为基础的热力学研究法和实验技术,如燃烧热、溶解热、饱和蒸气压、溶质的分子量测定等。
(5)掌握相平衡的实验研究法,主要是二组分系统相图的测量和绘制。
(6)掌握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主要包括表面张力的测定、胶体的制备和电学性质测定、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测定、高分子溶液的粘度测定等。
(7)掌握电化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原电池的热力学性质测定、双电层性质、极化与腐蚀、电极制备和性能测定等。
(8)掌握宏观化学动力学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溶液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反应等。
第三部分:设计实验
1. 设计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基础实验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设计实验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原理,结合教师提供或学生自拟的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和使用仪器,实施实验方案,正确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2. 设计实验教学要求
首先由教师提供若干实验题目,或者由学生自拟实验题目,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包括仪器选择、药品配置、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然后经过同学集体论证和教师审核,确定最终实验方案,进行实施,并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涵盖知识单元:
恒温槽的装配和性能的测试、燃烧热的测定、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图、金属相图、饱和蒸气压的测定、溶解热测定、氨基甲酸铵分解平衡常数的测定、甲基红酸离解常数的测定、蔗糖转化一级反应速度常数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丙酮碘化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电导法测量弱电解质电离常数和难溶盐溶度积、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电解极化曲线的测定、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电渗、胶体制备和电泳、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
涵盖实验项目:
基础实验参考实验项目
(1)恒温槽的装配和性能的测试
(2)燃烧热的测定
(3)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4)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图
(5)金属相图
(6)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7)溶解热测定
(8)氨基甲酸铵分解平衡常数的测定
(9)甲基红酸离解常数的测定
(10)蔗糖转化一级反应速度常数测定
(11)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
(12)丙酮碘化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
(13)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14)电导法测量弱电解质电离常数和难溶盐溶度积
(15)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16)电解极化曲线的测定
(17)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
(18)电渗
(19)胶体制备和电泳
(20)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程教学环节
本课程由实验技术讲座和学生实验两个教学环节组成。
实验技术讲座主要介绍物理化学实验不同于其他化学实验课程,特有的实验技术,以及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不少于十二个基础实验,两个综合设计实验。包括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表面和胶体化学部分有代表性的实验,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概貌;另一方面,根据现有仪器设备的条件,力求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上得到较全面的训练。
(二)课程教学手段
学生实验和教师讲座相结合。教师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全班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尽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验室的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目标是使大多数实验大部分实验用计算机控制、采集和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让学生的主要精力从用于实验操作上转移到用于设计实验上。
(三)各个教学环节规范
1.备课:教师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讲座部分,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难点,并体现其先进性。
2.课前预习:无论实验还是讲座内容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部分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经教师审查后方可进行实验。
3.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师除分实验讲解外,还要对实验组进行辅导。随时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严格按实验步骤进行,及时、准确记录数据,合格者方可结束实验,否则必须重做。做完后要整理好仪器。
讲座内容: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边讲边演示。学生要积极提出疑问,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4.作业:每个实验完成的第二周交实验报告,内容包括目的、原理、仪器装置图、操作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
教师要及时批阅报告、评定成绩。
5.成绩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是对每个实验进行考核,分预习、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误差讨论与实验报告书写等;期末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学生抽签决定操作考试题目。
6.教学纪律要求:教师要求严格按本规范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学生必须严格按本规范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学习,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实验室规则。
7.学生实验规则:
(1)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不得穿拖鞋、室内禁止大声喧哗、到处走动。
(2)实验前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写好预习实验报告,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检查所需实验仪器、药品是否齐全。
(3)实验时要集中精神,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如实记录。
(4)爱护国家财物,小心使用仪器和设备,注意节约用水、电和燃料。每人应取用自己仪器,不动用他人的仪器,公用仪器和临时供用仪器,用毕后应送回原处。损坏仪器必须及时登记。
(5)实验台上的仪器排放整齐,保持台面清洁,火柴梗、废纸、碎玻璃等放入垃圾桶,不准倒入水槽,废液一定倒入废液缸。
(6)按规定取放药品,取好药品后及时盖上原瓶盖,取用液体的滴管不可混用。
(7)使用精密仪器时,必须按照规定操作,发现故障,立即报告老师。
(8)实验后,应将仪器洗净整齐放好,实验台擦净,关好水龙头、电源。
(9)实验后,学生轮流负责打扫、整理实验室。
(10)发生意外事故时,保持镇静,遇有烧伤、烫伤、割伤应报告及时急救和治疗。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试基本要求:
物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化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这门课的考试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学会主要的物化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方法,从而使学生对物化课程中基本理论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运作这些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法:
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期末笔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
1. 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要求、考核方式、评分标准
(1)实验预习:学生应对拟进行的实验做出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及实验的主要测量内容。每次实验前,任课教师将就该实验有关的问题进行提问,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实验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学及与教师讨论,写出有关实验的设计思路。
(2)实验报告:原始实验数据应记录规范、完整,实验结束后交任课教师审核。实验报告于课后撰写,使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和标准作图方格纸(或计算机处理、打印和作图)。除预习报告已有内容外,应对取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得出结果,并对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3)考核方式:根据每次实验的预习、现场操作、测定结果及实验报告等情况给予单独评分,总评分取各实验成绩的平均值。
(4)评分标准:学生必须完成按照教学大纲配定的各项实验。无故未能完成实验任务的,该实验成绩不及格。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实验报告。无故未交实验报告的,该实验成绩不及格。
各实验项目均按照百分制分别打分,总成绩按全部实验成绩的平均分计算。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实验预习部分20%
有预习报告,能回答任课教师的课前提问。
(2)实验部分30%
实验过程中能主动实践,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发现问题能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或自行解决。原始实验数据记录完整规范,不弄虚作假。实验结束后数据经任课教师审核,并清理实验区域。
(3)实验报告部分50%
实验报告书写整洁,作图规范,不增减、删改原始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合理准确。能根据自己的实验心得对所做实验进行各种讨论和误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4)其它加分项目
积极参加实验室的公益劳动,及时发现实验隐患或帮助同学等。
2. 期末理论笔试
试题类型分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绘图题等。
3、实验操作考试
在指定的若干实验项目中抽签决定考试内容,主要考察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4. 不同性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
平时成绩(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30%。期末考核占70%(其中:理论笔试50%,实验操作20%)。
七、说明
在保证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学时分配等做适当调整。
八、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0.
附录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知识领域1 热化学部分
知识单元1:恒温槽的组装及性能测试
知识点:
1.了解恒温槽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学会恒温槽的装配技术
2.测绘恒温槽的灵敏度曲线,了解如何确定恒温槽的加热功率
3.掌握精密温差测量仪的使用方法
4.了解水银接点温度控制仪和其他控温元件提高控温精度的有关措施
5.了解断开式恒温槽的原理和PID控温的区别
6.掌握水银温度计的安装和校正
知识单元2:燃烧热的测定
知识点:
量热法是热力学实验的一个基本方法。本实验通过氧弹计测定萘的燃烧热,使学生掌握测量反应热的量热基本方法,熟悉氧弹计的实验技术,并学会精密电子温差测量仪的操作方法和用公式法来校正温度的改变值。
1.量热实验方法
2.精密电子温差测量仪的操作
知识单元3: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
知识点:
本实验通过测定水的凝固点降低值ΔTf,计算脲素的分子量M尿素。通过本实验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定技术,学会画出纯溶剂和尿素水溶液的步冷曲线。通过本实验可以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质的理解。
1. 寒剂的温度控制
2. 水的凝固点确定
3. 脲素水溶液凝固点确定
4. 分子量的计算
5. 步冷曲线的绘制
知识单元4:完全互溶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
知识点:
本实验用回流冷凝测定一系列不同组成的环己烷、乙醇双液系的沸点,确定平衡时气、液两相平衡的组成,给出双液系在常压下的气液平衡相图。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沸点的测量技术和熟悉阿贝折光仪的操作方法。
1.沸点的测量技术
2.阿贝折光仪的操作
3.气压计的使用方法
4.恒温槽的调节和使用
知识单元5:金属相图
知识点:
本实验用用热分析法测绘Sn—Bi二组分金属相图
1. 纯物质的步冷曲线绘制
2. 混合物的步冷曲线绘制
3. 相变点的温度确定
4. Sn—Bi二组分金属相图绘制
5. SWKY数字控温仪和KWL-08可控升降温电炉的基本原理和使用
知识单元6: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知识点:
本实验采用静态法(升温法)测定乙醇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利用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求算液体的平均摩尔汽化热ΔvapHm 及乙醇的正常沸点。
1. 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克劳修斯-克拉贝龙(Clausius-Clapeyron)方程式的意义
2. 图解法求平均摩尔气化热和正常沸点
3. 低真空实验技术及真空的获得
4. 旋片式真空泵、缓冲储气罐、数字式气压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知识单元7:溶解热测定
知识点:
本实验采用电热补偿法测定KNO3在不同浓度水溶液中的积分溶解热,用作图法求KNO3在水中的微分冲淡热、积分冲淡热和微分溶解热。
1. 电热补偿法
2. 积分溶解热测定
3. 作图法求微分冲淡热、积分冲淡热和微分溶解热的实验方法
知识单元8:氨基甲酸铵分解平衡常数的测定
知识点:
本实验采用测定各温度下氨基甲酸铵的分解压力,计算各温度下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p及有关的热力学函数ΔrHΘ m,ΔrGΘ m(T),ΔrSΘ m(T)。
1. 用等压计测定平衡压力的方法
2. 氨基甲酸铵在各温度下分解压力的测定
3. 各温度下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p的计算
4. 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及其与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知识单元9:甲基红酸离解常数的测定
知识点:
本实验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各组分浓度,并由此求出甲基红离解平衡常数。
1. 朗伯比尔定律
2. 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浓度,并由此求出甲基红离解平衡常数
3.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4. 掌握pH计的原理和使用
知识领域2 动力学部分
知识单元1:二级反应乙酸乙酯皂化速率常数测定
知识点:
本实验用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测定反应体系电导实验方法,并了解二级反应的特点和加深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等动力学基本概念。
1.电导池的使用
2.恒温槽的使用
3.电导法测定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实验方法
知识单元2: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一级反应速率常数
知识点:
测定蔗糖转化的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半衰期。掌握测量原理和旋光仪的使用方法。
1.超级恒温槽的使用
2.掌握测定一级反应的动力学方法
3.掌握旋光仪的使用
知识单元3:丙酮碘化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
知识点:
本实验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反应体系中,碘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丙酮碘化反应速度常数及速率方程,验证反应级数,计算活化能。
1. 丙酮碘化反应的机理(复杂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方程式
2. 复杂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的求算方法
3.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知识领域3 电化学部分
知识单元1: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与难溶盐溶度积的测定
知识点:
本实验用测量溶液电导的方法测定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与难溶盐溶度积。了解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等基本概念,掌握用电桥法测量溶液电导的方法,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溶液的电导,了解浓度对弱电解质电导的影响和测定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与难溶盐溶度积的测定方法。
1.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等基本概念
2.电桥法测量溶液电导的方法
3.浓度对弱电解质电导的影响
4.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
5.难溶盐溶度积测定方法
知识单元2: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知识点:
本实验用测定铜-锌电池的电动势和铜-锌电极的电极电势。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方法,学会电极的制备方法和测量技术,加深对可逆概念的理解,并从可逆电池电动势计算热力学函数。
1.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方法
2.电极的制备方法
知识单元3:界面移动法测定离子迁移数
知识点:
利用界面移动法(只用一种指示离子,有一个界面)测迁移数, 计算 。
1. 迁移数的概念
2.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方法:希托夫法、界面移动法和电动势法等
3. 电量计的使用原理及方法
知识单元4:电解极化曲线的测定
知识点:
通过稳态恒电位法测量对应于各电位下的电流,绘制钝化曲线,指出钝化曲线中的活性溶解区,过渡钝化区,稳定钝化区,过钝化区,并标出临界钝化电流密度(电势),维钝电流密度等数值。
1. 稳态恒电位法测定金属极化曲线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
2. 极化曲线的意义和应用
3. 恒电位仪的使用方法
知识单元4 表面和胶体化学部分
知识单元1: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
知识点:
本实验通过最大气泡法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吸附量和正丁醇分子的横截面积。
1. 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2. 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
3. 吸附量和正丁醇分子的横截面积的计算
4. 表面张力的性质,表面自由能的意义以及表面层张力和吸附的关系。
知识单元2:电渗
知识点:
本实验通过电渗法测定固体SiO2在溶液中的带电符号及其ξ电势,掌握电渗法测定 电势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 电渗法测定固体SiO2在溶液中的带电符号及其ξ电势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电渗是胶体中液相和固相在外电场作用下相对移动而产生的电性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知识单元3:胶体制备和电泳
知识点:
1.制备Fe(OH)3溶胶和纯化溶胶的方法
2.溶胶的电泳现象及其电学性质
3. 电泳法测定胶粒电泳速度和溶胶ξ电位的方法
知识单元4: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
知识点:
利用粘度法在乌贝路德粘度计中,恒温下测定聚乙二醇水溶液及水的流出时间,计算聚乙二醇的粘均分子量。
1.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实验方法
2. 乌贝路德粘度计结构的特点
3.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4 .恒温槽的装备与使用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规范
一、仪器分析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
《仪器分析》课程是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仪器分析方法汇集了化学、物理学、仪表电子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已由单纯提供分析测试数据上升到从原始的分析测试数据或现场分析测试信号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价值的静态和动态物质信息,以解决自然科学各个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它已成为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物质的信息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仪器分析方法寄予越来越大的期望,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化学类本科生的仪器分析理论与实验教学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仪器分析”课程是大学本科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二、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
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且综合性较强,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物理和化学的原理,又要传授仪器的结构原理、测试原理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还要比较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等途径,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运用分析化学的知识解决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对培养综合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目标
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包含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所有核心知识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并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认知、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1)认知:对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2)理解:对内容理解并能掌握,会用它们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3)应用:对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的基本过程。
了解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二)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能够在思想上对仪器分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系统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专业概念,培养专业兴趣及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等专业素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
三、仪器分析课程的知识体系
(一)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学时分配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提供的是知识体系的最小集合,是该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选修知识单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学规范,选修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不同特色。仪器分析课程的知识体系由3个知识领域和10个知识单元构成。
知识领域1:光学分析法
知识单元1:光学分析法导论(核心) 4学时
知识单元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核心) 8学时
知识单元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核心) 8学时
知识单元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5: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核心) 10学时
知识领域2:电化学分析法
知识单元6:电化学分析法导论(核心) 2学时
知识单元7:电位分析法(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8:伏安分析法(核心) 4学时
知识领域3:色谱分析法
知识单元9:气相色谱分析(核心) 12学时
知识单元1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核心) 4学时
(二)课程知识体系描述(见附录1)
上述课程知识体系概要说明本课程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以及哪个单元是核心,哪个单元是选修,所需的参考学时数等。课程知识体系中关于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详细描述在附录1中给出。
四、仪器分析课程描述(见附录2)
有关课程名称、参考学时与学分、概述、前导课程、课程提纲及说明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在附录2中给出。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堂讲授
1.课堂讲授内容
光学分析法(涵盖知识单元1、2、3、4、5)
电化学分析法(涵盖知识单元6、7、8)
色谱分析法(涵盖知识单元9、10)
从内容上,教师必须在全面透彻地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设计出有理论内涵、有知识含量、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学内容,理论讲述要注意深入浅出,且以实例说明。在教学中,要以生活或生产实际出发,在讲述课本上内容的同时对教学内容延伸,广泛吸收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数据,注重贴近社会发展的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单调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到最新和最现代的知识和技术。
2.教学方法
积极采取多形式教学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要注重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小论文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革新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建立“启发式”教学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教师为引导地位”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专题的讲解与讨论,以此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和表达能力。
多形式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注重对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进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应多样化。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利用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展示教学内容,将使枯燥的、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和生动化,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充分使用网络课程资源,使学生开阔视野。
(二)习题课
习题课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一段时期的课程之后,安排开设一堂以讲解习题为主要内容的习题课。一般包括:整理前阶段课程的知识要点,分析作业题中的错误及讲解习题。
在习题课上,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练习,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更深入地理解和巩固基本理论;通过引导学生做好阶段小结,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因此,习题课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课
实践教学是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器分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设置了实践项目——仪器分析实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见附录3。
(四)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检查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激发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思考,能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升。
每个知识单元适当留取课外作业。尽量精选一些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贴近实际分析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用教材上的习题,也可布置调查报告、论文写作等内容作为课外作业。
(五)自主学习
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布置学生自学的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复习和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
(六)课外指导
课外指导主要是课下切实做好对学生的辅导、答疑和交流,可以通过网上在线答疑、邮箱或面对面辅导等方式,解答学生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有普遍性问题可采取集体辅导。辅导答疑时间原则上不低于总课时量的1/6。
六、课程考核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学习成绩评定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注重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通过考勤,课堂表现)、平时成绩(作业、小论文等)、期末成绩等结合起来。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约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约占70%。
对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突出、小论文观点鲜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可适当考虑加分。
七、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0.
附录1 仪器分析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知识领域1:光学分析法
知识单元1:光学分析法导论(核心)
知识单元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核心)
知识单元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核心)
知识单元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核心)
知识单元5: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核心)
知识领域2:电化学分析法
知识单元6:电化学分析法导论(核心)
知识单元7:电位分析法(核心)
知识单元8:伏安分析法(核心)
知识领域3:色谱分析法
知识单元9:气相色谱分析(核心)
知识单元1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核心)
知识单元1:光学分析法导论(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波长、频率、波数、普朗克公式
能级、能级跃迁
吸收、发射、散射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学习目标:
(1)掌握电磁辐射及其性质。
(2)理解电磁波谱、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掌握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知识单元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核心)
参考学时:8学时
知识点:
光源(电弧、火花、ICP等)
光谱仪
定性分析
半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内标法、摄谱法、光电直读法)
学习目标:
(1)理解原子发射光谱法(AES)的基本原理。
(2)掌握原子发射光谱仪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作用。
(3)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半定量及定量分析的方法。
知识单元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核心)
参考学时:8学时
知识点: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发展历史
基本原理及定量分析的基础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的基本结构
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以及检测系统
标准曲线法
标准加入法
分析线
灯电流
火焰、燃烧器高度
狭缝宽度
仪器的分析指标
灵敏度
检出限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理解仪器结构及作用。
(3)掌握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4)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常用测定方法。
知识单元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分子能级
电子能级
振动能级
转动能级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紫外吸收光谱的类型
各种吸收带
生色团
助色团
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
助色效应
空间位阻
溶剂效应
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光源
单色器
样品池
检测器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分子中电子能级、吸收带、红移与蓝移、发色团与助色团、增色与减色、共轭红移、精细结构等术语;
(2)理解紫外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3)了解紫外吸收光谱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
知识单元5: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核心)
参考学时:10学时
知识点:
红外光谱仪的发展历史
红外光谱的应用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
波长的范围。
红外光谱的特征基团的吸收频率
影响因素
红外光谱解析
学习目标:
(1)了解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原理
(2)了解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理解几种影响吸收波长的因素。
(4)掌握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
(5)掌握解析红外吸收光谱图的方法。
知识单元6:电化学分析法导论(核心)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池的表示方法
电极电位
液体接界电位
极化和过电位
电极的种类
学习目标:
(1)了解电极的种类;
(2)理解液体接界电位的产生机理;
(3)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及其表示式。
知识单元7:电位分析法(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电化学分析法的特点
电化学分析法类型
电化学分析法应用领域
电位分析法的原理
溶液的电动势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测定电动势而求pH值
离子选择电极的结构及原理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
标准曲线法
标准加入法
格氏作图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
(2)掌握电位分析法的原理、
(3)掌握pH测定原理
(4)理解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特征和离子浓度的测定方法。
(5)掌握电位滴定法的原理。
知识单元8:伏安分析法(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极谱分析法的发展
极谱分析法的特点
极谱分析法的装置
极谱波的形成
极谱过程的特殊性
滴汞电极
扩散电流方程式
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
极谱波种类
极谱波方程式
半波电位的测定和可逆极谱波的判断
波高的测量方法
极谱定量的方法
单扫描极谱
脉冲极谱法
溶出伏安法
学习目标:
(1)了解极谱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2)了解近代极谱分析方法;
(3)理解极谱分析原理、尤考维奇公式和极谱定量方法;
(4)掌握半波电位、扩散电流的概念、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
知识单元9:气相色谱分析(核心)
参考学时:12学时
知识点:
塔板理论
速率理论
操作条件的选择
热导池检测器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固定相
保留值校正因子
归一化法
标准曲线法
内标法
学习目标:
(1)了解气相色谱的原理及分类。
(2)了解固定相、流动相、保留值、分配系数、分配比、塔板数、程序升温、塔板高度、定量校正因子等概念和色谱术语。
(3)理解塔板理论、速率理论等色谱基本理论。
(4)掌握气相色谱的分离特点、使用对象和定性定量方法。
知识单元1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液-液色谱法
液-固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
离子对色谱法
离子色谱法
固定相的类型
各种固定相的特点
流动相
流动相的选择原则
高效液相色谱的主要流程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部件
检测器的主要类型
学习目标:
(1)了解液相色谱的原理、分类及固定相、流动相、检测器等与气相色谱的区别;
(2)理解速率理论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中应用时的差异。
(3)掌握梯度洗脱与程序升温、正相与反相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与常规固定相等之间的异同点。
(4)了解液相制备色谱以及毛细管电泳色谱等的特点与适用范围等。
附录2 仪器分析课程描述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开课对象 |
开课时间 |
总学时 |
学分 |
仪器分析 |
专业必修课 |
化学专业 |
第四学期 |
64学时 |
3学分 |
课程简介
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课程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它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
前导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等。
课程提纲
(1)光学分析法导论
(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4)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5)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6)电化学分析法导论
(7)电位分析法
(8)伏安分析法
(9)气相色谱分析
(1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说明:适用于化学专业所有方向,必修课程。
附录3 仪器分析实践项目描述
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项目1:原子发射光谱法仿真实验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1、2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发射光谱定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发射光谱仪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说明:专业必修
实验项目2:原子吸收光谱法仿真实验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1、3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原子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实验条件的优化方法。
(3)掌握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
说明:专业必修
实验项目3:红外吸收光谱法仿真实验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1、5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结构。
(3)掌握用红外吸收光谱法进行测样的基本过程。
说明:专业必修
实验项目4:气质联用法仿真实验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9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气质联用法基本原理。
(2)掌握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的基本过程。
说明:专业选修
实验项目5:紫外吸收光谱仪的基本操作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1、4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其可分析物质的结构特征。
(2)掌握用解联立方程组的方法同时分别测出吸收曲线相互重叠的二元混合物含量。
(3)了解等吸收点的意义和用途,初步了解双波长法和导数光谱法的原理。
说明:专业必修
实验项目6:红外吸收光谱仪的基本操作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1、5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结构。
(3)掌握用红外吸收光谱法进行测样的基本过程。
说明:专业必修
实验项目7:电位法测水中的氢离子浓度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6、7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直接电位法测定离子浓度的原理与方法。
(2)掌握离子选择电极的正确使用方法。
说明:专业必修
实验项目8:气相色谱仪基本操作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9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色谱分析的原理及色谱工作站的使用方法。
(2)理解用保留时间进行定性的方法。
(3)掌握用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说明:专业必修
《综合化学实验I》课程教学规范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综合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学生在经过系统的化学基础理论学习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训练后,已初步掌握化学学科主要的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为加强化学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开设《综合化学实验》课程。
实验中涉及到许多基本理论和仪器工作原理,更能体现实验与理论的紧密联系,使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实验工作的综合训练,使之具有基本的科研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使学生既具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又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为化学相关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课程教学目标
综合化学实验内容涉及化学各学科主要专业基础理论及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成分分析(仪器及化学分析,复杂体系的预处理)、有机、无机及复合材料合成、基本理化数据测定等类型实验,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常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类实验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出综合化学实验的特点。
其中成分分析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用各种仪器及化学分析手段(包括如何进行样品前处理)来解决生产、生活及科研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成分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尽可能多地学会应用系里的各种先进仪器及设备;有机、无机及复合材料合成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无机配合物、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和原理,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设计、配置实验装置,从而进一步理解各种合成技能的应用;常数测量实验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常见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进一步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常数与产品性能的关系。
通过实验达到:
(1)熟悉或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技巧,了解所涉及的仪器构造,理解其原理,熟练掌握操作方法。
(2)巩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3)掌握每个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正确记录、处理数据,掌握误差分析方法,并能运用误差理论选择实验仪器和处理数据、分析结果。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索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独立完成综合设计、拟定研究方案、完成实验并总结成文,培养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培养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一)知识目标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的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对知识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具体到本课程就是掌握化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手段熟悉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之间的关系,学会重要的化学实验技术和基本的实验仪器的使用。
(2)理解:对知识内容理解并能掌握,会用它们分析、解决相关简单问题。具体到本课程就是理解并初步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3)了解:对知识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具体到本课程就是了解近代大型仪器的性能及在化学中的应用,了解计算机控制实验条件、采集实验数据和进行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
(二)能力目标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并且为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和发展化学相关专业的实际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的能力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实验手段熟悉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重要的化学实验技术和基本的实验仪器的使用能力。
(2)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3)验证所学的原理,巩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能够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
(4)锻炼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三)素质目标
通过综合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体到本课程,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工作的综合训练,使之具有基本的科研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归纳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及撰写科学报告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具有独立工作的本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
三、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每个知识领域都包含若干知识单元(即选取的若干实验项目),每个知识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即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要求、重点、难点等)。
每个知识领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包含的知识单元如下:
(一)基本理化数据测定部分
基本理化数据实验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常见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进一步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常数与产品性能的关系。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实验项目)主要有:
(1)综合化学实验仪器使用(一)常用光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仪器的使用及在科研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2)综合化学实验仪器使用(二)常用热学、电学仪器和真空技术的使用以及它们在化学分析和监测中的应用
(3)B族维生素对B-Z振荡反应的影响及其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4)分光光度法测定Fe (H2O)63+配合物的分裂能
(二)成分分析(仪器及化学分析,复杂体系的预处理)部分
成分分析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用各种仪器及化学分析手段(包括如何进行样品前处理)来解决生产、生活及科研中的实际问题。掌握成分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尽可能多地学会应用系里的各种先进仪器及设备。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实验项目)主要有:
(1)电导率仪在工业分析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分光光度法测定分子筛对偶氮染料的吸附
(3)紫甘蓝色素的提取
(4)纳米功能材料的XRD及SEM测定
(三)有机、无机及复合材料合成部分
有机、无机及复合材料合成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无机配合物、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和原理,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设计、配置实验装置,从而进一步理解各种合成技能的应用。
本知识领域包含的知识单元(即选取的与本知识领域相关的实验项目)主要有:
(1)草酸根合铁(III)酸钾的一步合成法及其组成确定
(2)多种形貌ZnO微晶的液相合成与表征
(3)纳米TiO2 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
(4)离子液体的制备与性质表征
(5)类水滑石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流变性能测定
四、课程描述
课程名称:综合化学实验
参考学时:64
参考学分:2
课程简介:
《综合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学生在经过系统的化学基础理论学习和“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训练后,为加强化学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开设。
综合化学实验内容涉及化学各学科主要专业基础理论及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成分分析(仪器及化学分析,复杂体系的预处理)、有机、无机及复合材料合成、基本理化数据测定等类型实验,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常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类实验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体现出综合化学实验的特点。
前导课程:无机实验、分析实验、有机实验、物化实验
课程提纲:
综合化学实验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本理化数据测定部分、成分分析(仪器及化学分析,复杂体系的预处理)部分、有机、无机及复合材料合成部分。
一 综合化学实验仪器使用(一)
常用光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仪器的使用及在科研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分光光度计、旋光仪的原理并学习它们的使用方法,了解它们在科研和工业中的应用范围和领域。
2. 了解旋转式粘度计、吊环式界面张力仪、电泳仪、电渗仪的原理并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了解他们在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和日用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重点与难点
1. 分光光度计、旋光仪的原理与使用。
2. 吊环式界面张力仪、电泳仪、电渗仪的原理与使用。
教学时数4学时
主要内容
1. 了解分光光度计、旋光仪的原理并学会它们的操作使用,了解它们的用途。
2. 了解吊环式界面张力仪、电泳仪、电渗仪的原理并学会它们的操作使用,了解它们的用途。
二
常用热学、电学仪器和真空技术的使用以及它们在化学分析和监测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环境绝热量热计、电热补偿量热计、差热分析仪进行各种热效应的测定的原理并学习它们的使用方法。
2. 了解各种低压和高压直流稳压电源、精密数字标准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位差计的原理并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了解他们在电解、电泳、电渗、电加热、以及电压、电流、电动势测量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3. 了解旋片式机械真空泵、分子扩散泵、精密数字压力计、福廷气压计、电离真空规等真空产生和测量技术及仪器的原理并学习它们的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1. 量热计、差热分析仪的原理与使用。
2. 旋片式机械真空泵、精密数字压力计、福廷气压计的原理与使用。
教学时数4学时
主要内容
1. 了解各种量热计的原理并学会它们的操作使用,了解它们的用途。
2. 了解各种电学仪器的原理并学会它们的操作使用,了解它们的用途。
3. 了解各种真空产生和真空测量仪器的原理并学会它们的操作使用,了解它们的用途。
三电导率仪在工业分析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学习使用电导率仪进行多种水样品纯度的测定。
2. 学习使用电导率仪进行模拟海水盐度测定以及模拟污水TDS测定。
3. 学习使用电导率仪进行电导滴定工业分析。
4. 学习使用电导率仪进行表面活性剂CMC测定以及各种洗衣粉合适用量的测算。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导滴定的原理、方法、相比其他滴定方法的优越性。
难点:盐度和TDS概念,说明溶液盐度和电导率的关系。
教学时数 4学时
主要内容
1. 测量各种水样电导率,标明纯度高低。
2. 配置盐酸及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进行酸碱电导滴定。
3. 配置模拟海水及模拟污水,分别测定盐度和TDS。
4. 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以及洗衣粉的CMC。
四族维生素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B-Z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
2. 研究B族维生素B2和B6 对B-Z 振荡反应的影响。
3. 了解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非平衡非线形问题。
重点与难点
重点:B-Z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
难点:B族维生素影响B-Z反应机理。
教学时数 8学时
主要内容
研究B族维生素B2和B6 对B-Z 振荡反应的影响,为其建立一种新的分析检测方法,探讨其中的反应机理。
五草酸根合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草酸根合铁(III)酸钾的制备方法。
2. 用化学分析、电荷测定、磁化率测定等方法分析配合物的确定组成。
3. 掌握某些性质与有关结构测试的方法(如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等)。
4. 综合应用所学化学基础设计实验方案,初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5. 学习用高锰酸钾法测定C2O2-4与Fe3+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草酸根合铁(Ⅲ)酸钾的制备。
难点:配合物的热重分析。
教学时数12学时
主要内容
草酸根合铁(III)酸钾的制备;用化学分析、电荷测定、磁化率测定等方法分析配合物的确定组成; 掌握某些性质与有关结构测试的方法(如热重分析、红外光谱等)。
六分光光度法测定Fe (H2O)63+配合物的分裂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加深对配位体场理论的理解。
2. 掌握吸收光谱的绘制。
3. 进一步巩固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学习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配合物的分裂能△o(10Dq)。
重点与难点
重点:草酸根合铁(Ⅲ)酸钾的制备。
难点:测定吸光度。
教学时数 8学时
主要内容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Fe (H2O)63+ 配合物的分裂能。
七分光光度法测定分子筛对偶氮染料的吸附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学习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分子筛对偶氮染料的吸附。
2. 了解偶氮染料的基本知识。
3. 了解分子筛的基本知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难点:玫瑰桃红的浓度--吸光度的工作曲线。
教学时数 8学时
主要内容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分子筛对偶氮染料的吸附;比较不同分子筛的吸附性。
八多种形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无机微米/纳米材料的基本知识。
2. 掌握液相法制备氧化锌微晶的原理和方法。
3. 了解微米/纳米材料的常用表征手段,例如由X 射线衍射图谱、电子显微镜照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了解物质的某些结构特征。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产物后处理和表征。
难点:储备液配制及浓度标定。
教学时数 8学时
主要内容
以ZnCl2和NaOH 作为主要原料, 采用低温陈化的简单装置制备ZnO 微晶,通过表征观察反应条件变化对ZnO 颗粒形貌影响。
九纳米2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2. 掌握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
3. 掌握光催化反应的测定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纳米TiO2粉体的制备。
难点:光催化性能的测定。
教学时数 12学时
主要内容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 对其进行结构表征, 并测定了其降解对硝基苯胺的光催化性能。内容涉及材料化学、无机合成、胶体化学、仪器分析、催化及环境等领域。
十紫甘蓝色素的提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紫甘蓝色素的提取工艺和方法。
2. 掌握减压抽滤和旋转蒸发仪的基本操作。
3. 掌握液体化合物的洗涤、干燥和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4. 了解紫甘蓝色素的基本性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紫甘蓝色素的提取工艺和方法。
难点:减压抽滤和旋转蒸发仪的基本操作。
教学时数 8学时
主要内容
以紫甘蓝作为原料,采用微波法进行提取,并对色素进行纯化。
十一离子液体的制备与性质表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离子液体的含义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 熟悉1-甲基-3-丁基咪唑溴盐的制备方法和阴离子交换方法。
3. 熟悉离子液体的性质及其表征手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甲基-3-丁基咪唑溴盐的制备。
难点:纯度分析。
教学时数 8学时
主要内容
以甲基咪唑为原料,合成1-甲基-3-丁基咪唑溴盐,再通过阴离子交换合成1-甲基-3-丁基咪唑氟硼酸盐和1-甲基-3-丁基氟磷酸盐离子液体,然后通过红外、紫外、核磁对其进行表征。并测定了上述离子液体的电导率、黏度、吸水性和溶解性等性质。
涵盖知识单元:
综合化学实验仪器使用(一)常用光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仪器的使用及在科研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综合化学实验仪器使用(二)常用热学、电学仪器和真空技术的使用以及它们在化学分析和监测中的应用、B族维生素对B-Z振荡反应的影响及其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Fe (H2O)63+ 配合物的分裂能、电导率仪在工业分析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分子筛对偶氮染料的吸附、紫甘蓝色素的提取、纳米功能材料的XRD及SEM测定、草酸根合铁(III)酸钾的一步合成法及其组成确定、多种形貌ZnO微晶的液相合成与表征、纳米TiO2 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离子液体的制备与性质表征、类水滑石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流变性能测定。
涵盖实验项目:
参考实验项目
(1)综合化学实验仪器使用(一)常用光学和胶体与界面化学仪器的使用及在科研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2)综合化学实验仪器使用(二)常用热学、电学仪器和真空技术的使用以及它们在化学分析和监测中的应用
(3)B族维生素对B-Z振荡反应的影响及其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4)分光光度法测定Fe (H2O)63+ 配合物的分裂能
(5)电导率仪在工业分析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6)分光光度法测定分子筛对偶氮染料的吸附
(7)紫甘蓝色素的提取
(8)纳米功能材料的XRD及SEM测定
(9)草酸根合铁(III)酸钾的一步合成法及其组成确定
(10)多种形貌ZnO微晶的液相合成与表征
(11)纳米TiO2 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
(12)离子液体的制备与性质表征
(13)类水滑石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流变性能测定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程教学环节
本课程由实验技术讲座和学生实验两个教学环节组成。
实验技术讲座主要介绍综合化学实验的实验技术,以及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完成十个左右的实验。
(二)课程教学手段
学生实验和教师讲座相结合。教师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全班讲授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尽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验室的建设,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目标是使大多数实验大部分实验用计算机控制、采集和处理数据、分析结果,让学生的主要精力从用于实验操作上转移到用于设计实验上。
(三)各个教学环节规范
1.备课:教师要熟悉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讲座部分,要求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难点,并体现其先进性。
2.课前预习:无论实验还是讲座内容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部分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经教师审查后方可进行实验。
3.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师除分实验讲解外,还要对实验组进行辅导。随时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严格按实验步骤进行,及时、准确记录数据,合格者方可结束实验,否则必须重做。做完后要整理好仪器。
讲座内容: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边讲边演示。学生要积极提出疑问,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4.作业:每个实验完成的第二周交实验报告,内容包括目的、原理、仪器装置图、操作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
教师要及时批阅报告、评定成绩。
5.成绩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是对每个实验进行考核,分预习、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误差讨论与实验报告书写等;期末考试分为笔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学生抽签决定操作考试题目。
6.教学纪律要求:教师要求严格按本规范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学生必须严格按本规范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学习,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实验室规则。
7.学生实验规则:
(1)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不得穿拖鞋、室内禁止大声喧哗、到处走动。
(2)实验前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写好预习实验报告,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检查所需实验仪器、药品是否齐全。
(3)实验时要集中精神,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如实记录。
(4)爱护国家财物,小心使用仪器和设备,注意节约用水、电和燃料。每人应取用自己仪器,不动用他人的仪器,公用仪器和临时供用仪器,用毕后应送回原处。损坏仪器必须及时登记。
(5)实验台上的仪器排放整齐,保持台面清洁,火柴梗、废纸、碎玻璃等放入垃圾桶,不准倒入水槽,废液一定倒入废液缸。
(6)按规定取放药品,取好药品后及时盖上原瓶盖,取用液体的滴管不可混用。
(7)使用精密仪器时,必须按照规定操作,发现故障,立即报告老师。
(8)实验后,应将仪器洗净整齐放好,实验台擦净,关好水龙头、电源。
(9)实验后,学生轮流负责打扫、整理实验室。
(10)发生意外事故时,保持镇静,遇有烧伤、烫伤、割伤应报告及时急救和治疗。
六、课程考核
(一)课程考试基本要求:
综合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化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这门课的考试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化学实验方法,学会主要的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方法,从而使学生对基本理论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运作这些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方法:
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期末笔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
1. 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要求、考核方式、评分标准
(1)实验预习:学生应对拟进行的实验做出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及实验的主要测量内容。每次实验前,任课教师将就该实验有关的问题进行提问,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实验还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学及与教师讨论,写出有关实验的设计思路。
(2)实验报告:原始实验数据应记录规范、完整,实验结束后交任课教师审核。实验报告于课后撰写,使用统一的实验报告纸和标准作图方格纸(或计算机处理、打印和作图)。除预习报告已有内容外,应对取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得出结果,并对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3)考核方式:根据每次实验的预习、现场操作、测定结果及实验报告等情况给予单独评分,总评分取各实验成绩的平均值。
(4)评分标准:学生必须完成按照教学大纲配定的各项实验。无故未能完成实验任务的,该实验成绩不及格。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实验报告。无故未交实验报告的,该实验成绩不及格。
各实验项目均按照百分制分别打分,总成绩按全部实验成绩的平均分计算。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实验预习部分20%
有预习报告,能回答任课教师的课前提问。
(2)实验部分30%
实验过程中能主动实践,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发现问题能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或自行解决。原始实验数据记录完整规范,不弄虚作假。实验结束后数据经任课教师审核,并清理实验区域。
(3)实验报告部分50%
实验报告书写整洁,作图规范,不增减、删改原始实验数据,数据处理合理准确。能根据自己的实验心得对所做实验进行各种讨论和误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4)其它加分项目
积极参加实验室的公益劳动,及时发现实验隐患或帮助同学等。
2. 期末理论笔试
试题类型分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绘图题等。
3、实验操作考试
在指定的若干实验项目中抽签决定考试内容,主要考察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4. 不同性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
平时成绩(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30%。期末考核占70%(其中:理论考核20%,实验操作50%)。
七、说明
在保证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实验项目、学时分配等做适当调整。
八、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0.
《化工原理B》课程教学规范
一、《化工原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本课程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此具有极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通过对本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将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目标
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常见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能力,并受到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具有运用工程技术观点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一)知识目标
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包含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所有核心知识单元,并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对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理解:对内容理解并能掌握,会用它们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3)了解:对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二)能力目标
以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主要通过学习掌握常见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树立工程技术观点,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素质目标
通过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通过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化工原理课程的知识体系
(一)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学时分配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提供的是知识体系的最小集合,是该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学规范。化工原理课程的知识体系由3个知识领域和6个核心知识单元构成。
知识领域1:动量传递
知识单元1:流体流动 (核心) 10学时
知识单元2:流体输送机械(核心) 8学时
知识领域2:热量传递
知识单元3:传热 (核心) 10学时
知识领域3:质量传递
知识单元4:传质过程导论(核心) 2学时
知识单元5:吸收 (核心) 10学时
知识单元6:精馏 (核心) 8学时
(二)课程知识体系描述(见附录1)
上述课程知识体系概要说明本课程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以及所需的参考学时数等。课程知识体系中关于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详细描述在附录1中给出。
四、化工原理课程描述(见附录2)
有关课程名称、参考学时与学分、概述、前导课程、课程提纲及说明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在附录2中给出。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堂讲授
1.课堂讲授内容
流体流动(涵盖知识单元1)
流体输送机械(涵盖知识单元1、2)
传热(涵盖知识单元3)
传质过程导论(涵盖知识单元4)
吸收(涵盖知识单元4、5)
精馏(涵盖知识单元6)
2.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系统而清晰地讲授重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计算方法,同时运用挂图、幻灯、录像片、计算机仿真、模型、实物等直观教具,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兼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配合一定的现场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和课外作业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工程意识,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能力。
3.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上应多样化。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制作大量的幻灯片、教学录像片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使枯燥的、复杂的、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和动态演示,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将会显著改善。充分使用网络,使学生大大开阔视野,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答疑和讨论,增进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习题课
习题课是大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一段时期的课程之后,就会安排开设一堂以讲解习题为主要内容的习题课。一般包括:整理前阶段课程的知识要点,分析作业题中的错误及讲解习题。
在习题课上,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会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练习,会使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更深入地理解和巩固基本理论;通过引导学生做好阶段小结,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因此,习题课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检查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尽量精选一些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贴近实际生产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用教材上的习题,也可布置参考书上以及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课外作业。
(五)自主学习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布置学生自学的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并利用网络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复习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课外指导
课外指导主要是切实做好课后对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辅导和答疑,一般来说,讲授1个知识单元答疑1-2次。时间可安排在学生自习时间,解答学生本章学习存在的问题,如有普遍性问题可集体辅导。
六、课程考核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根据化工原理课程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方法主要是指课程成绩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最终成绩的评定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
七、说明
(1)本课程总学时包括两部分: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
(2)在保证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等做适当调整。
八、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0.
附录1 化工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知识领域1:动量传递
知识单元1:流体流动(核心)
知识单元2:流体输送机械(核心)
知识领域2:热量传递
知识单元3:传热(核心)
知识领域3:质量传递
知识单元4:传质过程导论(核心)
知识单元5:吸收(核心)
知识单元6:精馏(核心)
知识单元1:流体流动(核心)
参考学时:10学时
知识点: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
流体流动现象
管内流动的阻力损失
管路计算
流量测量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
(2)掌握流体静力学方程、连续性方程式、柏努利方程及应用。
(3)掌握流体的流动类型及其判断,雷诺准数的定义及其计算。
(4)掌握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阻力产生的原因,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
(5)掌握简单管路的计算。
(6)掌握管路中流速和流量的测量,各种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性能。
(7)了解流体流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8)了解牛顿型流体和非牛顿型流体。
(9)了解边界层的概念。
(10)了解复杂管路的计算要点。
知识单元2:流体输送机械(核心)
参考学时:8学时
知识点:
离心泵
其他类型泵
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和真空泵
学习目标:
(1)掌握离心泵的简单结构和工作原理,离心泵的性能参数及主要影响因素。
(2)掌握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应用,离心泵的工作点及流量调节。
(3)掌握离心泵的安装、操作要点、使用范围及选用。
(4)掌握离心式通风机的性能参数、特性曲线及选用。
(5)掌握简单管路的计算。
(6)掌握管路中流速和流量的测量,测速管、孔板流量计和转子流量计的工作原理、
基本结构和性能。
(7)了解其他类型流体输送机械。
知识单元3:传热(核心)
参考学时:10学时
知识点:
热传导
两流体间的热量传递
对流与对流传热系数
辐射传热
学习目标:
(1)掌握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傅立叶定律,平壁及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及计算。
(2)掌握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流传热系数的物理意义,无相变
时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的用法、使用条件及注意事项等。
(3)掌握传热过程的计算及强化传热过程的途径。
(4)掌握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选用。
(5)了解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特点及其在化工中的应用。
(6)了解蒸气冷凝和液体沸腾时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
知识单元4:传质过程导论(核心)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传质与分离的基本概念
扩散和单相传质
相际传质
学习目标:
(1)掌握相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换算。
(2)掌握扩散与单相传质、相际传质的基本理论。
(3)了解其它传质理论及传质速率计算。
知识单元5:吸收(核心)
参考学时:10学时
知识点:
有关吸收的基本理论
吸收塔的计算
填料塔
学习目标:
(1)掌握气液相平衡关系及其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2)掌握双膜理论的要点,总吸收速率方程式。
(3)掌握吸收操作线方程的物理意义、图示方法及其应用。
(4)掌握吸收剂用量、吸收液浓度的计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5)了解吸收塔操作型问题定性分析。
(6)了解填料塔的结构及填料的特性;填料塔的附件。
知识单元6:精馏(核心)
参考学时:8学时
知识点:
二元物系的气液平衡
蒸馏方式
二元连续精馏的分析和计算
学习目标:
(1)掌握拉乌尔定律,气液相平衡图,挥发度、相对挥发度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2)掌握精馏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分析精馏过程。
(3)掌握精馏段操作线方程,提馏段操作线方程,q线方程的意义,图示及其应用。
(4)掌握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图解法及逐板法求取理论塔板数,最小回流比及
其计算,回流比的选择及其对精馏操作的影响,加料热状态参数q的定义、意义及计算
及其对精馏操作的影响。
(5)掌握全塔效率及单板效率的定义及其计算。
(6)了解板式塔的结构,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状况和传质特性,常见的不正常操作情
况,板式塔的负荷性能图,筛板塔的设计原则。
附录2 化工原理课程描述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开课对象 |
开课时间 |
总学时 |
学分 |
化工原理B |
专业必修 |
化学专业本科 |
第五学期 |
64 |
3.5 |
课程简介: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中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本课程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此具有极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通过对本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将使学生获得常见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能力,并受到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观点,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前导课程
四大基础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工程制图
课程提纲
(1)流体流动
(2)流体输送机械
(3)传热
(4)传质过程导论
(5)吸收
(6)精馏
说明:适用于化学类专业所有方向,必修课程。
附录3 化工原理B实践项目描述
一、认识实习
参考学时:一周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1-6
学习目标:
(1)了解一般化工或相关行业生产过程和设备,使学生建立基本的感性认识,为即将开始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工程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明:专业必修
二、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项目1: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1、2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测定流体流经直管、管件和阀门时阻力损失的一般实验方法。
(2)测定直管摩擦系数λ与雷诺准数Re的关系,验证在一般湍流区内λ与Re的关系。
(3)测定流体流经管件、阀门时的局部阻力系数x。
(4)识辨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门、流量计,并了解其作用及使用。
说明:专业必修
实验项目2:雷诺实验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1
参考学时:(课外演示)
学习目标:
(1)观察流体在管内流动的两种不同流型。
(2)考察流体在管内的流动型态与雷诺数之间的关系。
说明:专业必修
实验项目3: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1、2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离心泵结构与特性,熟悉离心泵的使用。
(2)掌握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方法。
(3)了解电动调节阀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说明:专业必修
实验项目4:传热实验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4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传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
(2)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
(3)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给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说明:专业必修
实验项目5:精馏实验
涵盖知识单元:知识单元6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筛板精馏塔及其附属设备的基本结构。
(2)掌握精馏过程的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测定精馏塔全塔效率和单板效率的实验方法。
(4)了解测定塔顶、塔釜溶液浓度的实验方法。
说明:专业必修
《结构化学》课程教学规范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
结构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研究原子和分子运动规律,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科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里所指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涉及原子和分子层次的空间排布,涉及微观粒子所遵循的量子力学规律,它包括原子中电子的分布和能级组合、分子的化学组成、分子的空间构型和构象、分子中电子的分布、化学键的性质和分子的能量状态、晶体中原子的空间排布、晶体的能量状态等内容。结构化学根据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反应结构的基本原则,探讨物质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本课程主要探讨物质的静态结构,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获得原子、分子及晶体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能关系,了解研究分子和晶体结构的近代物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加深对前修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从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性能)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出发,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广泛阅读有关资料,紧跟学科的发展,随时补充新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前沿。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结构化学课程在化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量子理论、化学键理论和点阵理论三种理论;掌握原子、分子和晶体三种结构;掌握量子力学基础、对称性基础和晶体学基础三个基础;
(2)理解:量子力学波函数理论在原子、分子等化学领域的应用;
(3)了解:“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反应结构”的结构和性能相互联系这一原则。
(二)能力目标
以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量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其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对原子、分子和晶体相关理论的认知敏感性;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量子力学理论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沟通“结构-性能-应用”这一渠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结构化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建立依靠量子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结构化学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提供的是知识体系的最小集合,是该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选修知识单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学规范,选修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不同特色。
结构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由4个知识领域和10个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核心知识单元7个,选修知识单元3个。
(一)结构化学的知识体系及学时分配
知识领域1:量子力学知识
知识单元1: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核心)6学时
知识领域2:原子结构
知识单元2: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核心)6学时
知识领域3: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结构
知识单元3:共价键和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化学(含实验)(核心)6+4学时
知识单元4:分子的对称性(含实验)(核心)4+4学时
知识单元5: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核心)6学时
知识单元6: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核心)4学时
知识领域4:点阵理论和晶体结构
知识单元7:晶体的点阵结构和晶体的性质(含实验)(核心)4+4学时
知识单元8:金属的结构和性质(选修)
知识单元9:离子化合物的结构化学(选修)
知识单元10:次级键及超分子结构化学(选修)
(二)结构化学的知识体系描述(见附录I)
结构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概要说明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以及哪个单元是核心,哪个单元是选修,所需的参考学时数等。本部分关于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详细描述在附录中给出。
四、结构化学课程体系(见附录II)
有关课程名称、参考学时与学分、概述、前导课程、课程提纲及说明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在附录II中给出。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堂讲授
1.课堂讲授内容
(1)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涵盖知识单元1)
(2)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涵盖知识单元2)
(3)共价键和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化学(涵盖知识单元3)
(4)分子的对称性(涵盖知识单元4)
(5)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涵盖知识单元5)
(6)配合物化学的结构和性质(涵盖知识单元6)
(7)晶体的点阵结构和晶体的性质(涵盖知识单元7)
2.教学方法
以课程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授,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的课程理论知识与方法,为学生的实际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指导方向,在老师的讲授中,学生的思维围绕着老师的思维,带动学生开阔思维,寻找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尝试发现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质疑,使教学模式多样化,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教学手段
力求充分、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多样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教材,制作了完整的物理化学电子课件。课件在教学中多次使用并不断完善。课程已经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黑板、多媒体大屏幕交替使用,灵活生动,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充分使用网络,使学生大大开阔视野,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答疑和讨论,增进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讨论课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条理。
(三)习题课
习题课是大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各种类型的习题及解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习题包括四种类型:一种是通过习题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数值概念;一种是通过习题掌握和理解学习中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一种是通过习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最后一种是需要学生经过适当的努力通过作习题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跨越新台阶和扩大知识面。这最后一种习题是对比较有能力的学生提供的。习题课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实验课
本课程坚持以实践促教学,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科学问题当中,并且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内容包括:
1. 红外光谱法(高斯计算)测定HCl气体的结构参数(涵盖知识单元3)
2.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涵盖知识单元4)
3. X-射线衍射法测定晶胞参数(涵盖知识单元7)
4. 古埃磁天平法测定磁性分子的结构(涵盖知识单元11)
(五)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检查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尽量精选一些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贴近实际生产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用教材上的习题,也可布置课程论文等内容作为课外作业。
(六)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可利用网络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网上观看教学视频;在网上阅读教学课件及其它各项资料,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复习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七)课外指导
课外指导主要是切实做好课后对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辅导和答疑,一般来说,讲授1个知识单元答疑1-2次。时间可安排在学生自习时间,解答学生本章学习存在的问题,如有普遍性问题可集体辅导。另外还可以通过QQ或者微信进行线上答疑。
六、课程考核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根据物理化学内容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多元化考核方法主要是指课程成绩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最终成绩的评定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
七、参考文献
1.夏少武:《简明结构化学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2.江元生:《结构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徐光宪、王祥云:《物质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二版;
4.周公度:《结构和物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林梦海、谢兆雄:《结构化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6.麦松威、周公度、李伟基:《高等无机结构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附录1 结构化学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知识领域1:量子力学知识
知识单元1: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核心)
知识领域2:原子结构
知识单元2: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核心)
知识领域3: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结构
知识单元3:共价键和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化学(含实验)(核心)
知识单元4:分子的对称性(含实验)(核心)
知识单元5: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核心)
知识单元6: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核心)
知识领域4:点阵理论和晶体结构
知识单元7:晶体的点阵结构和晶体的性质(含实验)(核心)
知识单元8:金属的结构和性质(选修)
知识单元9:离子化合物的结构化学(选修)
知识单元10:次级键及超分子结构化学(选修)
知识单元1:量子力学基础知识(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并掌握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2)正确理解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3)清楚引出薛定谔方程的思路,认识薛定谔方程的物理意义。
(4)通过对势箱中粒子的处理,了解量子力学处理微观体系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势箱结果的讨论,初步掌握量子数、能数、简并及正交归一性等概念,为进一步讨论原子结构作好准备。
(5)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假定。
知识点: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量子力学基本假设
箱中粒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知识单元2: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单电子原子薛定谔方程一般解的结果,认识n、l、m的物理意义。
(2)掌握波函数及电子云的各种图形,会画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并懂得其物理意义。
(3)掌握用各种物理模型处理多电子原子的基本物理思想,重点掌握中心力场模型。
(4)掌握原子轨道、电子云、径向分布函数、电子自旋、屏蔽效应、钻穿效应及轨道能级等基本概念。
(5)掌握原子光谱项及光谱支项的推求方法。
知识点:
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
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形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原子光谱
知识单元3:共价键和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化学(核心)
参考学时:10学时
学习目标:
(1)以H2+和H2的量子力学处理为基础,掌握简单分子轨道理论和价键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
(2)学会讨论常见双原子分子的结构,清楚共价键的本质;
(3)掌握分子的转动、振动光谱概念及基本参数计算。
知识点:
化学键概述
H2+的结构和共价键的本质
分子轨道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的结构
H2分子的结构和价键理论
分子光谱
知识单元4:分子的对称性(核心)
参考学时:8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对称元素和对称操作及对称操作群的概念;
(2)掌握点群的分类,并学会判断分子所属点群;
(3)理解偶极矩概念;
(4)会判断分子的手性及旋光性。
知识点:
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
对称操作群对称元素的组合
分子的点群
分子的偶极矩和极化率
分子的手性和旋光性
知识单元5: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多原子分子的定域分子轨道,离域分子轨道与其相对应的定域键,离域键和多中心键等化学键类型;
(2)会解释常见分子的结构;
(3)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和休克尔理论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应用;
(4)理解缺电子多中心键的表达方式,并学会描述硼烷的方法。
知识点: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离域分子轨道轨道
休克尔分子轨道法
离域π键和共轭效应
缺电子多中心键和硼烷的结构
知识单元6: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配位场理论的内容;
(2)了解过渡金属簇合物的结构;
(3)掌握物质磁性及其在结构化学中的应用
知识点:
配位场理论
过渡金属簇合物的结构
物质的磁性和磁共振
知识单元7:晶体的点阵结构和晶体的性质(核心)
参考学时:8学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晶体结构的点阵理论和晶体对称性的知识;
(2)了解X射线衍射法的原理及应用。
知识点:
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点阵
晶体结构的对称性
点阵的标记和点阵平面间距
晶体的衍射
附录2 结构化学课程描述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开课对象 |
开课时间 |
总学时 |
学分 |
结构化学 |
核心课程 |
化学专业本科 |
第6学期 |
48学时 |
3学分 |
课程简介
《结构化学》课程是从微观的角度讨论原子、分子和晶体的结构和性质关系的课程。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主要反映了20世纪以来,在其它相关学科发展、影响下,化学学科中的一些重要化学基础理论和成果。结构化学的最基本任务是在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阐明分子的成因,这些知识内容对化学专业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构成是必不可少的。
结构化学是现代物理化学学科的一支重要的分支。核心内容是化学键理论,是以量子力学原理为背景,通过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动方程及其方程解,推演出原子、分子体系中电子的运动状态(波函数)、量子化能级和分布图形,从而得出分子成键的定性结论和性质等信息。结构化学还研究和阐明晶体结构,借助于数学群伦的工具,以对称性为主线,找到了结晶物质形成的复杂空间结构的一些规律,为当今研究探索新物质、新材料提供基础的结构化学原理和解释。因此,《结构化学》课程需要较多的数学、物理学知识,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是一门既要有逻辑思维,又要有形象思维的课程。在化学专业本科阶段占有重要的教学地位。
前导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学等。
课程提纲
(1)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2)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3)共价键和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化学
(4)分子的对称性
(5)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6)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7)晶体的点阵结构和晶体的性质
说明:适用于化学专业,必修课程。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规范
一、高分子化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
《高分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是在学生开设了四大化学、化工原理、数学、物理等课程后开设的,通过高分子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聚合物合成与高分子理论,了解和掌握高分子合成反应的实施方法,同时了解高分子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为学好高分子方向其他的后续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高分子化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聚合反应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受到必要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面向高分子材料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应用企业,学生应具备适用面宽、动手能力强等基本素质。
(一)知识目标
高分子化学课程的学习,包含与所学高分子合成相关的所有核心知识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并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聚合反应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2)理解:聚合物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的联系。
(3)了解:国内外高聚物合成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
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和掌握高分子化学的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等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课程讲授注重与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相适应,注重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实验、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也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目标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面向高分子材料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应用企业,学生应具备适用面宽、动手能力强等基本素质。
三、高分子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
(一)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学时分配
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提供的是知识体系的最小集合,是该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选修知识单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学规范,选修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不同特色。高分子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由7个知识领域和11个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核心知识单元7个,选修知识单元4个。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高分子基本知识(核心) 4学时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2:线性缩聚(核心) 4学时
知识单元3:体型缩聚(核心) 2学时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4:自由基聚合(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5:自由基共聚合(核心) 6学时
知识单元6:聚合方法(核心) 2学时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7:阴离子聚合(选修) 2学时
知识单元8:阳离子聚合(选修) 2学时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9:配位聚合(核心) 4学时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0:开环聚合(选修)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1:聚合物的化学反应(选修)
(二)课程知识体系描述(见附录
上述课程知识体系概要说明本课程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以及哪个单元是核心,哪个单元是选修,所需的参考学时数等。课程知识体系中关于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详细描述在附录1中给出。
四、高分子化学课程描述(见附录2)
有关课程名称、参考学时与学分、概述、前导课程、课程提纲及说明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在附录2中给出。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
(一)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内容
绪论,本课程的基本信息(涵盖知识单元1)
缩聚和逐步聚合(涵盖知识单元2、3)
自由基聚合(涵盖知识单元4、5、6)
离子聚合(涵盖知识单元7、8)
配位聚合(涵盖知识单元9)
开环聚合(涵盖知识单元10)
聚合物的化学反应(涵盖知识单元11)
高分子化学是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全课以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为重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其它部分讲授各有侧重,如绪论主要介绍基本概念;共聚合的重点是单体参与共聚能力及对共聚组成的控制;离子聚合、配位聚合侧重于聚合机理、引发体系、活性中心等内容。对基本概念要求讲清讲透,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注重比较和分析。如通过对连锁聚合和逐步聚合在聚合反应机理的研究思路、聚合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控制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大聚合反应类型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对进一步学习其它内容具有指导作用。教学过程中将近年来高分子领域的最新成果、高分子前沿研究的热点话题作为知识拓展传授给学生,扩大学生的视野,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增强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程趣味性,增加生活实例和动画演示;为提高学生应用技能,补充生产实例,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研究性教学,并开放实验室。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上应多样化。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教学手段,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解,利于把重点、难点讲透讲清楚;采用多媒体,扩大课堂信息量,开拓学生眼界,增强学习兴趣;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掘和交流教师的心得、成果,利于优秀教学经验推广,开拓教学资源;每章总结结束,登陆高分子化学课程网站进行习题训练,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二)习题课
习题课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完一个知识单元后,开设以讲解习题为主要内容的习题课。习题课上对知识单元进行总结,讲解作业题中的错误、进行经典习题的课堂练习及总结。
通过知识点的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基本理论,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高分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课
高分子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在学生学完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高分子化学基本反应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认识,为以后和专业知识学习和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作打下基础。具体内容见附录3。
(四)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巩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环节。每个知识单元适当留取课外作业,精选一些能巩固所学知识的习题,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一些拔高性的课外题目,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用教材上的习题,也可布置课程知识总结、实验方案设计、前沿知识进展等内容作为课外作业。
(五)自主学习
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将高分子化学的知识内容全部讲完,学生需要对课程部分知识内容进行自学。为促进自学效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学、复习和个性化学习,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课外指导。
(六)课外指导
每周安排一次具体的课外辅导时间,当面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其他时间通过课程网站留言或电子邮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出普遍性问题在习题课上集中讲解。
六、课程考核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学习成绩评定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注重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通过考勤,课堂表现)、平时成绩(课堂考查、课后作业)、期末成绩等结合起来。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不超过期末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至少占70%。
七、说明
在保证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教学学期的时间、学生的实际需求等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等做适当调整。
八、参考文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2008。
附录1高分子化学课程知识体系描述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高分子基本知识(核心)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2:线性缩聚(核心)
知识单元3:体型缩聚(核心)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4:自由基聚合(核心)
知识单元5:自由基共聚合(核心)
知识单元6:聚合方法(核心)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7:阴离子聚合(选修)
知识单元8:阳离子聚合(选修)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9:配位聚合(核心)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0:开环聚合(选修)
知识领域
知识单元11:聚合物的化学反应(选修)
知识单元1:高分子基本知识(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高分子基本概念
高分子分类及命名
聚合反应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大分子微结构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学习目标:
(1)掌握高分子化学相关基本概念:单体、高分子、聚合物、低聚物、齐聚物、结构单元、重复单元、单体单元、链节、主链、侧链、端基、侧基、聚合度、相对分子质量等。
(2)掌握从不同角度聚合物的分类。
(3)掌握聚合反应:加成聚合与缩合聚合、连锁聚合与逐步聚合。
(4)掌握常用聚合物的命名、来源、结构特征。
(5)理解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6)了解高分子化学学科的发展。
知识单元2:线性缩聚(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缩聚反应
线形缩聚反应机理
线型缩聚反应动力学
线性逐步聚合反应聚合度的控制
缩聚反应实施方法
学习目标:
(1)掌握逐步聚合反应分类
(2)掌握官能团的等活性、反应程度与转化率、当量系数与过量分率等基本概念
(3)掌握线性逐步聚合相对分子质量控制方法及其计算。
(4)能正确书写重要逐步聚合产品合成反应式
(5)掌握四种逐步聚合方法的区别
知识单元3:体型缩聚(核心)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体形缩聚
预聚物
凝胶点的控制
线型与体型逐步聚合的比较
学习目标:
(1)掌握体型逐步聚合凝胶点控制方法
(2)理解并掌握凝胶点的计算计算
(3)理解线型与体型逐步聚合的线型与体型逐步聚合区别
知识单元4:自由基聚合(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连锁聚合机理
烯类单体对自由基聚合机理的选择性
自由基聚合机理
引发剂及链引发反应
聚合速率
动力学链长和聚合度
链转移反应和聚合度
阻聚和缓聚
聚合度分布
学习目标:
(1)掌握自由基聚合相关基本概念。
(2)掌握自由基聚合常见单体、引发剂、阻聚剂、聚合方法。
(3)掌握单体聚合能力的判断与类型的选择。
(4)掌握引发剂的选择及正确书写引发反应式。
(5)能正确书写任一体系的基元反应式。
(6)能根据动力学方程计算各参数,选择适当方法控制反应进程。
(7)能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方程计算各参数,选择适当方法控制产物结构。
(8)能够设计聚合工艺、线路与配方。
(9)掌握诱导效应、笼蔽效应、自动加速现象。
(10) 了解阻聚与缓聚
(11)了解聚合速率、动力学链长、平均聚合度的影响因素
知识单元5:自由基共聚合(核心)
参考学时:6学时
知识点:
共聚物的类型和意义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
多元共聚
竞聚率的测定和影响因素
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
Q-e概念
共聚合速率
学习目标:
(1)掌握共聚合的基本概念、共聚物类型与命名。
(2)掌握共聚物的组成。
(3)掌握共聚物组成曲线。
(4)掌握共聚物的控制方法。
(5)掌握单体与自由基相对活性判断标准与规律。
(6)了解Q-e判断共聚行为。
(7)能计算瞬时组成
知识单元6:聚合方法(核心)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本体聚合
溶液聚合
悬浮聚合
乳液聚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体、溶液、悬浮、乳液聚合定义、组成、优缺点
(2)掌握自由基聚合主要的工业化品种
(3)能根据要求设计正确的聚合配方
知识单元7:阴离子聚合(选修)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阴离子聚合的单体
阴离子聚合引发体剂及引发反应
阴离子聚合引发剂和单体匹配
学习目标:
(1)掌握阴离子聚合相关基本概念。
(2)掌握阴离子聚合常见单体与引发剂及聚合反应特点。
(3)能按规范写出正确的阴离子聚合引发反应式、聚合机理、应用反应式。
知识单元8:阳离子聚合(选修)
参考学时:2学时
知识点:
阳离子聚合的单体
阳离子聚合引发体剂及引发反应
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和单体匹配
学习目标:
(1)掌握阳离子聚合相关基本概念。
(2)掌握阳离子聚合常见单体与引发剂及聚合反应特点。
(3)能按规范写出正确的阳离子聚合引发反应式、聚合机理、应用反应式。
知识单元9:配位聚合(核心)
参考学时:4学时
知识点:
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
配位聚合的基本概念
Ziegler-Natta引发剂
丙烯配位聚合
学习目标:
(1)掌握聚合物的立体异构等基本概念。
(2)掌握配位聚合、络合聚合、定向聚合、有规立构聚合,Ziegler-Natta聚合。
(3)掌握配位聚合机理简要内容。
知识单元10:开环聚合(选修)
知识点:
阳离子开环聚合
阴离子开环聚合
学习目标:
(1)了解开环聚合反应特征
(2)掌握开环聚合的机理
知识单元11:聚合物的化学反应(选修)
知识点:
聚合物化学反应的分类、特性、影响因素
聚合物的相似转变及其应用
聚合度变大的转变及其应用
聚合度变小的化学转变-聚合物的降解
学习目标:
(1)掌握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
(2)掌握并可以区分聚合物的相似转变、聚合度增大和聚合度减小的反应。
(3)掌握防止聚合物的降解而使聚合物本质老化的技术措施。
附录2 高分子化学课程描述
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课程类别 |
开课对象 |
开课时间 |
总学时 |
学分 |
高分子化学 |
专业核心课 |
化学专业 |
第五学期 |
32学时 |
2学分 |
课程简介
高分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学生在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课基础上,学习聚合物合成与高分子理论,了解和掌握高分子合成反应的实施方法,同时了解高分子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为学好高分子方向其他的后续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前导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课程提纲
(1)高分子基本知识
(2)缩聚和逐步聚合
(3)自由基聚合
(4)自由基共聚合
(5)聚合方法
(6)离子聚合
(7)配位聚合
(8)开环聚合
(9)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说明:适用于化学专业,专业方向核心课程。